巴山“绿”林变“金”宝——城口县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见实效
- 日期:2025-11-27
-
大
中
小
- 分享到 :
千嶂叠翠耸云端,万木葱茏映碧天。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森林覆盖率72.8%,稳居重庆首位,坐拥438万亩林地资源,其中集体林地达375万亩。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域特征,既勾勒出这里的生态底色,也催生了 “靠山吃山” 的发展命题 —— 如何让广袤山林从“沉睡的资源”蜕变为带动百姓增收的“绿色金宝”?
作为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县,城口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纵深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交出了一份兼具生态效益与民生温度的 “城口答卷”。
如今,一幅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正徐徐铺展开来。
三权分置激活林地 “金钥匙”
“山要怎么分、权要怎么放?”这是深化集体林改首先要破解的问题。城口率先落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矢量落实所有权、科学稳定承包权、高效放活经营权,为激活林地资源提供了关键“金钥匙”。

2024年2月7日,重庆裕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城口县规划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顺利领取了全市首张林地经营权证。他将利用从河鱼乡大店村流转的282亩林地,发展林下曲茎石斛仿野生种植。“有了这张林地经营权证,流转的林地‘资源’就变成了‘资产’‘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我们融资难的大问题!”该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同年9月,城口县向大巴山林开公司和重庆久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颁发全市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今年1月,城口县向重庆林投公司颁发全市首张整社林地经营权证。

这一系列 “首张” 突破,让林地经营权流转从 “模糊化” 走向 “规范化”。
为了进一步放活林地经营权、规范林地流转程序,城口把全县有经营价值的100万亩集体林地全部矢量化,出台《城口县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等产业的林农及林业经营主体,试点开展收益权确权登记。
同时,城口依托“数字重庆”建设,开展数智林权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归集林地数据、惠民互动、林权流转、产业经营、监督管理五大功能模块,实现林权流转全过程“一屏掌控”。
今年5月底,重庆万草堂中药材有限公司通过“数智林权”平台流转咸宜镇青龙村集体林地4000亩用于发展林下天麻种植。
“过去林地流转多是村民私下协商,很容易因权责不清、价格争议引发矛盾。” 城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如今有了‘数智林权’平台,情况大不一样了 —— 流转价格全程透明可查,流程按规范步骤推进,在手机上就能办理相关手续和查看办理进度,既省心又高效。”
据了解,截至目前,城口县流转集体林地80余万亩,兑付林农流转资金达10亿元,颁发集体林地经营权证21张,林业经营收益权证5张。
适度规模经营释放产业 “新动能”
“城口山高坡陡,农户零散承包的林地像‘碎布头’,单打独斗难见效益。”城口县林业局负责人坦言,推动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林业从“低效分散”向“高效协同”跨越的核心路径。

2024年7月25日,老鞍垭家庭林场在城口县河鱼乡大店村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县首家家庭林场。通过整合 4730 亩分散林地,该林场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当地林业发展树立了 “样板”。此后,城口县重点培育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村集体林场、农民合作社、涉林企业五大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已培育 110 家,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 “主力军”。

走进河鱼乡大店村天麻基地,枝叶繁茂、树影摇曳,埋藏在枯叶苔藓下的天麻长势正好。“我流转了30年的林地经营权给国有林场,就赚了将近6万元。现在我又在天麻基地务工,一天工资有150元,平均一个月就能挣3000元。”河鱼乡大店村村民冯大权掰着手指算起账来,满脸喜气洋洋,“比以前自己干赚得多多了!”
这片基地正是 “国有林场 + 市场主体 + 村集体经济组织” 模式的生动实践:国有林场赎买 1300 亩非国有林地,引入市场主体统一经营,既兑现赎买资金 100 万元,又带动 30 余户农户增收。
同样火热的场景,还出现在大巴山药谷石斛基地 —— 这里每年为大店村集体经济分红 5.4 万元,带动 500 余人次临时务工,人均务工增收超 3000 元。村民李光伟说:“去年在基地挣了 3 万多,今年栽石斛苗又有 1 万元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如今,城口县的林下经济已形成 “多点开花” 的格局:仿野生中药材供不应求、生态畜禽产品走俏市场、森林康养片区游客接踵而至。截至目前,全县林业生态产业年产值突破 30 亿元,2 万余户林农捧上 “绿色金饭碗”,户均年增收超 1 万元。
林业金融赋能林改“注活水”
“林业周期长、投资大,缺钱是林农和企业的‘老大难’。” 城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通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是推动林改持续深化的关键。

为此,城口创新建立“县-片区—镇街-村社”四级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城口支行设立城口县林业金融支行,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城口支行高观分理处挂牌林业金融服务工作站,在河鱼乡和各村社区布设城口县林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城口县林业金融服务点,打通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前端需求收集、中端业务受理、末端审核办结全链条服务。
解决了 “怎么贷”,更要解决 “用什么贷”。对此,城口不断拓宽林业信用贷、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等多种融资渠道,为经营者提供灵活选择。

“有了这笔钱,千亩黄柏基地能顺利落地,还能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城口县瑞康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2025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城口支行向城口县瑞康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投放一笔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额度为36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高燕镇2000亩黄柏种植基地建设。
为确保“贷得出”,城口建立政府性林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池,与人寿财险、人保财险、平安保险等合作开发一批新型林业保险产品,筑牢风险防控网。截至目前,全县办理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500万元、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600万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达15.3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 “三权分置” 激活资源,到规模经营释放效益,再到金融创新注入活力,城口县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让大巴山的 “绿” 林真正变成了富民的 “金”宝。未来,城口县将继续优化林地经营权登记、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深化林业金融创新,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深走实,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记者/夏一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