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榜样面对面】易国刚:“四尊”方法畅通民意 激活脱贫不竭动力
易国刚到明通镇金六村残疾人张瑞军家走访,关心其生产生活情况。
“四尊”方法畅通民意 激活脱贫不竭动力
——明通镇党委书记易国刚先进事迹材料
易国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6月出生,现任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党委书记。从离家求学到参加工作的21年,易国刚辗转5个乡镇,矢志不渝的信念便是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一份力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易国刚团结带领明通镇干部职工,一村一社调研、挨家挨户走访,深入剖析明通镇贫困之根,逐户筛查个别贫困之源,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尊重群众、尊重乡贤、尊重榜样、尊重能手的“四尊”方法畅通民意,激活贫困人口脱贫的不竭内生动力。在易国刚带领下,明通镇贫困群众逐渐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成功实现了“穷山恶水出刁民”到“山清水秀民风纯”的蜕变,扶贫先扶志的系列创新举措被《当代党员》推广,并被推荐为全国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案例。截至目前,明通镇涌现自愿脱贫户184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5.01%下降至2018年的1.45%,群众满意度由70%提升到98%。
尊重群众,变“干部说”为“群众说”
易国刚时刻牢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带头坚持并要求明通镇干部职工做到“四个必须”,即民生事项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群众合理诉求必须第一时间采纳办理,群众关切必须第一时间回复,群众困难必须第一时间解决。每年由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新乡贤代表“开单”,解决一批民生实事。分村分社建立“干群连心微信群”,凡提出的大事小情,都必须在1小时内回应、1周内办结回复。建立“群众恳谈会”制度,定期召开群众夜间院坝恳谈会、学生家长恳谈会、农民工恳谈会、产业带头人恳谈会。
平安村的村级公路修通多年未硬化,公路损毁严重,群众反映后,易国刚立即找县属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两年时间分批完成硬化。残疾人贫困户冉瑞友房屋经常漏水,易国刚带领镇村干部现场实地规划,一周内将屋顶维修好。贫困户彭绪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存在困难,易国刚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后,提出把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彭绪良的后顾之忧得到有效解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明通镇共收集群众意见3000多条,采纳合理诉求800余条,回复群众关切1500余条,解决群众困难600多个。
“党委政府为了我们脱贫,凡事都和我们一起商量,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干部,如果还脱不了贫,真的没脸面。”贫困户吴应全参加完恳谈会后感慨。
易国刚带领明通镇干部职工,由“干部说”到“群众说”,由“拖拖沓沓”到“说办就办”,既真正尊重了群众,又充分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明通镇贫困户纷纷感叹,“脱贫是我们自己的事,自己不努力怎么行!”
尊重乡贤,变“带头闹”为“带头干”
易国刚始终坚持礼贤下士,将明通镇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奉献桑梓的志士贤人、反哺故里的成功人士等,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村支举荐”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等威望高、带动强的新乡贤63人。推动新乡贤“登堂入室”,镇上建立乡贤陈列馆,村上建立乡贤工作室,显要位置建乡贤文化墙,向群众陈列展示新乡贤主要事迹和精神,营造起全社会尊重乡贤的浓厚氛围。
同时,建立重大决策及民生事项新乡贤评估制度、新乡贤巡讲课堂和新乡贤工作室,由新乡贤讲政策、讲道理、讲典型、讲技术,推动“群众影响群众、群众说服群众、群众教育群众”。实施新乡贤帮贫计划,将明通镇63户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贫困群众,由63名新乡贤一对一实施精神帮扶、思想帮扶。成立脱贫攻坚新乡贤监督队,既监督工作是否到位、政策是否落实,又监督群众是不是“等靠要”。
大塘社区的徐龙祥在群众中威望高、号召力强,曾对党政工作不甚满意,经常跟镇党委政府唱反调。易国刚多次到他家中交心谈心,徐龙祥被真诚感动,主动申请并经社区举荐进入大塘社区班子,担任明通镇新乡贤办公室主任,现在只要党政有需要,徐龙祥都会带着一众新乡贤四处奔忙。
截至目前,明通镇新乡贤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代言群众、服务群众的多重作用充分发挥,共帮助150户群众建立家风家训150余条,开展扶贫扶志文艺汇演24场次,宣讲政策35次,全覆盖走访辖区贫困户5次,帮助贫困群众65人次,阻止贫困群众无理取闹15次。
尊重榜样,变“看不见”为“在身边”
易国刚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倡导以“育榜样、树榜样、推榜样、学榜样”为引领,大力评选表彰自愿脱贫光荣户、孝老爱亲模范、团结互助模范、诚信守法标兵、致富能手、种养技术能手等各类榜样180余人,培育树立“群众身边的榜样”。
同时,实施“尊榜样学榜样行动”,明通镇共张贴榜样红榜500余张,各村(社区)建立“榜样墙”7面、榜样事迹展览室1个,制作交通主干道灯杆道旗300余面,宣传榜样姓名、肖像、精神、事迹,让身边榜样既“接地气”又“显高大”;每年举行一次榜样故事会,将榜样故事编印成图文读本、图文挂历,让榜样随处可见、随处可学,促进贫困群众强对比、明差距、增动力。
金六村贫困户邓仁碧在榜样故事会上,听了同村致富能手张地云的故事后,发现自己家的情况和张地云家之前的情况差不多,心里感受到“张地云都能致富,我也能致富”,于是下定决心发展山地鸡和肉兔养殖,当年就增收7000余元。
在听了自愿脱贫光荣户吴应权的故事后,贫困户彭国忠被吴应权“感激党恩、依靠双手”的精神感动,第二天便提出申请放弃D级危房改造指标,给更需要的人。
目前,明通镇各类榜样都能充分感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充分激发了群众“人人尊重榜样、人人争当榜样”的内生动力。
尊重能手,变“无技术”为“懂技术”
易国刚始终坚信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带领明通镇干部职工既解决贫困群众思想问题,也解决贫困群众无一技之长的难题,努力营造“在家靠技术育产业,出门靠技术找工作”的脱贫氛围。
明通镇大力扶持种养殖技术能手、工匠能手、文化能人,将镇里村里的事交给技术能手干,在产业扶持中注重发挥技术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技术能手领办创办合作社、微型企业、家庭农场、电商服务站等经济组织24个,并广泛宣传技术能手致富故事,组织技术自愿服务、技术观摩、技术田间课堂等活动,让技术能手得到充分尊重,价值充分体现。
残疾人唐友权是乐山村的建卡贫困户,2015年还住在高山的危房里,通过培训成为中药材种植技术能手,如今种植规模达150亩,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增收。
截至目前,明通镇大力实施“一户一技、一工一技”培训,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场50余场次2800余人次,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贫困群众通过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在原有增收渠道基础上,实现年均多增收2000余元目标。
易国刚在明通镇乐山村走访。
易国刚在明通镇金六村非贫困户张瑞全家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