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部门街镇

左岚:“巴掌田”里花菇“开”

日期: 2021-10-11
字体:

左岚乡,位于我县“西北边陲”,是重庆“北极”,山高坡陡、沟深路险,多年以来,受交通瓶颈制约和区位劣势的影响,发展基础差,经济底子薄,加之全乡土地贫瘠,资源禀赋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曾是左岚的真实写照。

久困思变。近年来,左岚乡立足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食用菌产业,带领着全乡7000多居民,在“巴掌田”“鸡窝地”里,搭起了花菇棚,唱响了产业歌,走向了致富路。

“哪里有地,大棚就搭在哪里。”

如果说左岚乡整体土地资源稀缺,那么胜利村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在该村,两岸高山相对而出,在蜿蜒曲折的榨纸溪两岸形成了一道深峡,整个村子的村民就沿着这条峡谷分散而居,当地人笑称“榨纸溪有好长,胜利人的房子就修了好长。”

建房都无法形成聚落,可想而知土地资源有多稀缺,当年的胜利村人,只能在山腰开荒,开出一片片陡坡地,如果能有那么一块较为平整的“巴掌田”,都能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今年初,左岚乡开始在全乡铺开发展食用菌产业,大坝、幸福、左岸等村先后建起了大片的菌棚,刚到村里担任村支书的袁开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里产业本就薄弱,如果再放过这么好的一个产业机会,后面再想找到这种长效稳定产业就难了。”

建大棚需要平地,这就成了第一道必须越过的难关。村支两委一班人四处寻找,但走遍全村也没能找到一块能够搭建大量菌棚的平地,眼看着花菇播种上架的日子越来越近,他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我们不建大片的,分散建行不行?”在一次社员会上,一位村民向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这一下子打开了袁开军的思路,对呀,没有大片平地,小平地到处都是,为什么一定要建在一起呢,于是,袁开军做了一个决定:“哪里有地,大棚就搭在哪里。”

说干就干,胜利村人迅速行动了起来,在家门口,公路旁,山林下的一块块“巴掌田”“鸡窝地”里搭建起了花菇棚,你家河对岸,我家屋檐边,有平地的就能看见黑色遮阳网,下面,就是一个个崭新的菇棚。

“这儿一个,那儿两个,合起来也不少。”据袁开军介绍,目前,全村所有散落的食用菌产业地加起来已经有6亩,菌棚里上架的菌棒超过了5万袋,截至目前,已经采摘交付鲜菇4万多斤,收入15万余元。

“家门口就能挣钱,再不用东奔西跑。”

“鸡窝地,巴掌田,小小花菇撑花伞;菌满棒,菇溜圆,男女老少笑开颜。”在幸福村花菇基地里,村里有名的“支客事”杨大洪再一次念起了自己编的顺口溜,洪亮的声音中,透露着满满的丰收喜悦。

听到杨大洪的顺口溜,基地里正在忙着采菇的村民望着一朵朵饱满匀称的花菇,不由得喜上眉梢。

“我们每天平均都有6个人一直在捡菌,最多的时候要将近20人才能忙过来。”一边忙着将花菇按照不同等次挑选入框,杨大洪一边介绍道,当前正值秋菇生长出棚的季节,棚里的花菇长势旺盛,每天都有许多新菇长出,基本在一到两天就会长成,长成后就需要在一天之内采摘,不然花菇长开后品次就会降低,这段时间,他们不分昼夜都在菇棚中捡菌,忙得不可开交。

“每个人平均每天要捡7到8框菌。”据幸福村花菇基地负责人之一冉宗军介绍,幸福村的花菇基地占地约6亩,共有菌棒6万多棒,当前每天产菇平均达到1000余斤,以8人计算,每人每天需要捡8框左右,每框30余斤,工资即以框数计算,每框劳务10元。

捡菌只是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村民们还可以参与成菇搬运、菇棚管护、通风保温、菌棒浇水等各种“活路”,目前,常年参与基地劳务工作的人民,人均增收超过15000元。

“长年务工毕竟只是少数,专业合作社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幸福村村支书冉洪强说道,在花菇基地建设前,村里就已成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与市场主体签订了协议,为种源、种植、销售找到了保障。在专业合作社中,将原建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同时引导其他村民自愿入股,全村共有122户入股,花菇产业,真正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也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外打了一辈子工,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再不用东奔西跑了,真好啊。”杨大洪笑着说道。

“一棚菇就是一份致富的希望。”

国庆假期,人们都在享受小长假带来的闲适时光,外出旅游、走亲访友、聚餐闲谈的人四处可见。而左岸村食用菌基地负责人陈思权每一天都在忙碌,忙着采收满基地的花菇,他调侃般的说道:“每天都是基地、冻库、家三点一线的连轴转,别人都在放假,我这比上班还忙。”

虽然忙碌,但陈思权的脸上却是满满的笑意,今年这个基地的5万多袋花菇都生长得不错,到目前已经采摘了4万多斤,算算毛收入,怎么也有10多万。

“今年下半年,这个基地就能给村民们分红了,大家肯定都会非常高兴。”陈思权介绍道,村里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三年,前面先后发展过生姜、中药材等产业,曾取得较好的收益,连续几年村民也都得到了分红,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产业没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在全乡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的“风潮”下,左岸村利用相对于其他村较好的用地条件,在原有一大片平整荒地中搭起了数十个菇棚,一次性就上架了5万多袋花菇。

为有效的激发村民发展动力,左岸村利用原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形成了“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大部分村民投入到了花菇种植中去,一个高效长效的产业在村子里“扎下了根”。

“只要效益好,我们还准备进一步扩大。”陈思权说,当前,许多村民看到一筐筐花菇运出大棚,见到了实效,都有了种植的想法,待到基地运营稳定后,将寻找更多的地块,引导村民自发种植,让花菇产业在村子里“遍地开花”。

“每一棚花菇,都会成为一份致富的希望。”对于未来,陈思权信心满满。


记者 杨鹏飞 袁开英 实习记者 宋茜


违法和不良
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