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11500229711623327X/2023-00017 [ 发文字号 ]城府办发〔2021〕225号 [ 发布机构 ]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水利、水务 [ 成文日期 ]2021-12-29 [ 发布日期 ]2022-01-05 [ 体裁分类 ]规划 [ 有效性 ]有效

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城府办发2021225


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29

(此件公开发布)



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12

5

第一章水安全保障现状

第一节

第二节“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面临形势

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形势

第三节城乡融合发展形势

第四节水安全保障形势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四节实施路径

第五节分区布局

第四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水安全底线

第一节消隐患防洪水,保障江河安澜

第二节抓节水保供水,构建城口水网

第三节重保护强修复,保障河湖健康

第四节实施智慧水利,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第五章严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第二节深化“放管服”,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第三节严格水资源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

第四节强化河湖监管,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第五节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第六节深入实施后期扶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第六章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第一节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

第二节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第三节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

第四节推进河道管理改革

第五节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第六节探索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

第七章投资估算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社会效益

第二节经济效益

第三节生态效益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领导保障

第二节前期工作保障

第三节资金投入保障

第四节制度建设保障

第五节人才队伍保障

附件



水安全是水旱灾害总体可控、城乡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水环境状况达到优良、涉水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可有效应对、其他重要涉水事务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行业监管,全面推进河长制等重大改革,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河湖等涉水事务监管全面加强,水利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全县人民因水而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城口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与重庆市区域发展战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渝川陕合作门户,推动城口与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开局时期。城口县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战略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系统解决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紧解决各种新老水问题,全面提升全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办规计〔2019106号)、《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关于抓紧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思路报告编制工作的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105号)、《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发改规〔2019849号)等文件精神,城口县水利局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分析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科学分析水安全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真研究水安全保障重大问题,广泛征求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编制完成了《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规划确定了全县“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政策措施等。本规划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县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水安全保障现状

第一节概况

城口县地处重庆市最北端,地跨东经108°1518109°1643,北纬31°372532°1213,北靠陕西省紫阳县、岚皋县,东临陕西省平利县、镇平县,南接重庆市巫溪县、开州区,西连四川省宣汉县、万源市。县境内东西长96km,南北宽66km,幅员面积3292km²。至2020年末,城口县户籍总人口25.11万人,常住人口19.75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8.13万人,农村人口11.62万人,按常住人口计,城镇化率达到41.2%

城口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属大巴山弧形断褶带的南缘部分,由一系列西北至东西走向的雁列式褶皱和冲断层组成。自加里东运动以后,大巴山地就开始出现隆起和凹陷。由于海西运动褶皱范围向南扩大,印支运动又继续隆起,凹陷和褶皱燕山运动使大巴山受到强烈的抬升和隆起。同时受米仓山、汉中地块和神农架地块的阻挡,形成了大巴山弧形褶皱带。褶皱紧密,断层密集。岩层走向为北西至南东向,并向南弧形凸出。城口县境内计有第四系、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37个组、群的地层。分布面积以寒武系地层最广,其次是三迭系地层。

城口县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山脉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排列较为整齐,山岭均由北西向南东展布。由北而南顺次为大巴山、牛心山、旗杆山、梆梆梁、八台山五座大山,其间是海拔20002500m的群峰。中部旗杆山为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由于河谷相对高差高达1000m,从南西至北东,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相对高差大,层状地貌明显。旗杆山以南为熔蚀谷地和熔蚀洼地地貌。境内最高点光头山,海拔2685.7m,最低点沿河乡岔溪口海拔481.5m,地势南东偏高,北西偏低。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复式褶皱密集,断层频繁,岩层破碎,分布零乱,所以地貌特征是山峦重叠,岭谷相间,峰顶尖峭,坡面陡长,谷地深邃狭窄,深割切成“V形谷;山形成单薄的尖山,单面山,猪背山地貌和部分岩溶地貌。

城口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气温升降快、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常有“倒春寒”,秋季降温快,冬季气温较低,时间较长。以气候的立体变化显著,春、夏季的到来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推迟,夏季的时间相应缩短;秋冬季的到来刚好相反,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提前,冬季时间增长,其主要气候要素如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mm,最大年降水量达1755.8mm,最小年降水量为829.2mm,年内分布不均,510月降雨多,强度大,占全年降水量的77.4%11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少,占全年降水量的22.6%,常出现冬旱。年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达39.3,最低气温为零下13.2,年均日照1240.8小时,历年≥10的平均活动积温为4421.7度,无霜期234天,霜期时间一般在每年1110日至次年211日,最早为1022日,最晚为311日。

城口县境河流分属汉江、渠江两大水系,有任河、前河、柳河、后裕河四条出境河流,任河、前河两大干流东西向贯穿全县,是城口县两大主要河流,其中任河境内河长128km,流域面积2356km²;前河境内河长62km,流域面积439.1km²。县内集雨面积在100km²以上的河流有13条,集雨面积在10km²以上的河流有45条。最大的河流为任河,集雨面积为2356km²。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0kw,可开发量50kw

城口县发现有铁、锰、钡、煤、高岭土、大理石、辉绿岩铸石、灰岩、白云岩等20多种矿产。铁矿有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和含磷钛磁铁矿,多为沉积型。规模较大的有罗江铁矿、罗江鹅项颈铁矿、高燕木坪河铁矿、鸡鸣马家坳铁矿、杨溪河铁矿等。锰矿沿任河两岸成带状分布。钡矿分布在巴山镇、高楠镇、左岚乡3个乡镇。煤矿主产地为南区的蓼子口背斜、明通背斜、咸宜背斜的两翼上,主要有下二迭系煤系地层中的烟煤、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上部的岩煤、灯影组的石煤、寒武系水井沱组中的无烟煤、北相区中和下寒武系的石煤。黄铁矿多产于上二迭统吴家坪组底部,多为Ⅲ级品矿石。石膏矿主要分布在沿河乡红岩湾、明中乡双桥和长沙坝、治平乡九个包、厚坪乡老厚坪、沿河乡城万公路沿线。白云岩分布在坪坝龙洞沟、东安亢河一带,主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下部和下三迭统嘉陵江组下部。

城口县属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东北部中山植被区大巴山植被小区,森林绝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巴山主脉一带。植被分布在垂直带谱上,树种分布和组合变化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林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带和山地暗针叶林带。植被资源主要分为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和竹类4个大类。其中乔木又分为59科、136属、280多个种别;灌木分为48科、112属、226种;木质藤本分为24科、49属、96种;竹类近20种。珍稀树种有水杉、光叶珙桐、银杏、杜仲、鹅掌楸、香果树等。经济林木有漆树、茶树、核桃、板栗、油桐、花椒、苹果、梨、柿子等9种。木本药材有杜仲、黄柏、姜朴、小蘖和世界稀有药材——荆豆。林下植物有木姜子、卫茅、蔷薇、火棘等。竹类有白夹竹、斑竹、荆竹、巴山木竹等20种。动物资源主要分为兽类、鸟类、两栖类、鱼类等。兽类有52种,隶属722科,主要有华南虎、野猪、豪猪等。翼手目有34种,有马铁菊头蝠等。啮齿目有715种,其中罗氏鼠为特有种。鸟类共141种,隶属123l科。其中,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金鸡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类;灰胸竹鸡、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绿鹦嘴鹎、酒红朱雀等15种鸟是中国特产鸟类。爬行类计有9种,隶属36科,主要有北草蜥、螈蜓等。两栖类8种,隶属24科,中国林蛙、崇安端蛙是主要的种类。鱼类共497亚科27种,其中鲤形目20种,鲶形目4种,含鳃目1种,鲈形目2种。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同比增长1.8%。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27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33.04亿元,同比下降0.3%。三次产业结构为22.217.959.92020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9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7.8%,可比价同比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增速实现转正。

第二节“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县水利改革发展以骨干水源、城乡饮水安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水生态文明、水利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水资源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水利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构建全域水利发展格局。

十三五时期,城口县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水利投资总额达到16.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48亿元,市级投资3.94亿元,县级自筹1.03亿元,其他投资4.35亿元。


专栏1 十三五”水利完成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合计

中央投资

地方投资

市级财政

区县

级财政

社会投资

国内

银行贷款

其他

2016

3.2543

1.5598

1.2055


0.489



2017

5.101

1.7461

1.3574

0.1957

1.8018



2018

2.72

1.0096

0.5282

0.832

0.0467

0.3035


2019

2.464

1.2325

0.3679


0.57

0.2936


2020

3.2502

1.9301

0.4794


0.6067

0.234


合计

16.7895

7.4781

3.9384

1.0277

3.5142

0.8311



水利扶贫成果显著。五年来,围绕城乡供水、乡村旅游扶贫,突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加快实施水源工程,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投资8.2亿,建成龙峡、三合、航空水库,在建黄沙洞、松柏水库,解决供水人口8万余人,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5万余亩。同时,把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五年来,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42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317处,新建蓄水池1312口,铺设管道3079km,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人口18.17万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落实管护责任人,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动态清零,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整体提升。完成了水利部定点帮扶、水利帮乡扶贫、2个深度贫困乡镇水利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加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统筹推进大江大河防洪治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自动水文站建设,加快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逐步完善以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五年来完成任河、前河2处大江大河护岸治理工程,治理长度2.63km;完成13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道52km,有效保护了2万人的防洪安全;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工程2处,治理河道长度0.669km,保护河道沿线3个村(社)、多家小型旅行企业、脱贫产业等生命财产安全。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全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明显提升,用水总量控制在6300m3以内,万元工业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9增加到0.49。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2个中型灌区投资建设任务,安装管道44.02km,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17万亩。持续推进山坪塘整治。蓄水兴利和截洪除害能力持续增强,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着力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突出节水降耗,突出节水控需,突出节流补源,切实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生产全过程。按照《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建立适应城口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政策体系;在水资源管理上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水量分配制度,初步形成政府调控、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县水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预防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为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双总河长”负责制,构建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共设河长302名,累计签发4次总河长令,先后开展了污水“三排”、清四乱、河道“三乱”、污水“三率”提升等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整改问题98项。完善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方案,推进了跨区域联防联控。与陕西紫阳、四川万源和宣汉签订了《任河、前河等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共享河道信息以及“一河一策”方案,召开跨区域联席会议3次,开展联合巡河54人次,共同推进渝、川、陕跨境河流管理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河道划界,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85.95km2;征收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1648.86万元,完成率达100%。完成城口县羊耳坝水库水生态涵养与保护工程、城口县三合水库水生态涵养与保护工程。通过采取种植生态涵养林,修建隔离网等措施,有效改善水质,美化人居环境。

移民后扶有力有效。建设实施完成项目108个,完成总投资11480万元,其中大型水库后期扶持资金10680万元,三峡库区基金800万元,其他资金180万元。受益人数共计24620人,其中受益移民人数5980人。2021年,已完成投资972万元,完成总投资的60%,其中,完成移民直补资金202万元,在建巴山镇元坝村移民广场、巴山镇联盟村移民安置点水源水处理厂、厚坪乡庙坪村移民安置点等7个移民后扶工程,完成投资770万元。

重点领域改革有力推进。推进县水利局机构职能职责调整。根据城口县机构改革方案,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办调整至县应急局,县水利局排污口、水功能区划等相关职能职责划转至县生态环境局。各项改革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推进水资源管理。着力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抓好了用水计量统计,强化用水监控管理,严控用水总量,严管用水强度,严格节水标准。着力于加强水生态保护,统筹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落实流域、河道岸线用途管制制度,推进河流生态修复,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地下水许可管理,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建设。探索建立河道管理“河长制”。制定城口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县境内河库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河库管理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出台《城口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城口县河长制责任单位主要职责》《城口县全面推行河长制主要任务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建议》等制度。完成河库分级名录调查,为制定河库管护目标和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河长公示牌竖立安装,明示河长职责、河库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

行业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或修订了河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河道采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等方面的条例、办法及意见。水利机构逐步健全。根据城口县机构改革方案,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调整至县应急局,县水利局排污口相关职能职责划转至县生态环境局。

水利监测站网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底,城口县已建成专用水文站6处,专用水位站21处,专用雨量站116处,为各级防洪决策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水雨情况信息和最基础的水文情报数据,基本解决城口县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问题;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水质监测站,执行市水利局和县政府下达指令性检测任务;对全县重要水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全县所有的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和部分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水质进行了监测。水利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着力做到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从满足日常需求向提升综合决策支撑能力和确保安全转变。完成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1个信息化项目。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水利人才总量比2015年增加9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占水利职工总数的比重提高到62%左右;全县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参加各类培训总约512人次,年均培训100余人次。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防洪体系仍需完善。一是农村防洪减灾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城口农村集中居民点和重要农田防汛抗灾能力弱,防汛预警预报系统不完善,防洪基础设施能力总体不足。城口县处于大巴山暴雨区,加上山高坡陡,山洪灾害事件频发。山洪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伴随发生,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加上山洪灾害突发性、偶然性等特征,防治难度大。二是还需要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实现实时雨量信息的充分共享,提高洪水预报能力。三是还需要加强防汛检查和水工程调度,汛前开展工程检查,掌握工程防洪能力,修编水工程防洪调度方案,开展防洪调度演练,强化工程联合调度。四是仍需加强抢险技术支撑。开展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建设,为应急抢险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城口县多为高山,受地形限制,耕地集中连片面积很少,灌区耕地多在河源地区,河流切割较深,形成田高水低状况;乡镇场镇供水、农村饮用水、灌溉用水多以依靠直接引取地表径流,水源不稳定,缺水问题突出。而城口骨干水源较少,水源联通体系未形成,配水、调水能力不强,缺乏解决空间性和时段性缺水的工程措施。工程性缺水,成为了制约城口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瓶颈。农村供水设施不够完善,巩固提升工程有待提高。农灌水源工程缺乏,引水渠系、管系未形成,节水灌溉未形成规模,农业灌溉用水不保障,覆盖面不广。

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有待加强。城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取得了良好成效,水生态持续改善,同时也遇到发展瓶颈。部分河流生态功能有所下降,虽然近年来实施了一批水生态修复工程,对水域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其沿岸的建设多是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对河道和岸线自然形态的尊重,导致沿江硬质界面较多,软质界面少,重建设轻保护,大大降低了水域的生态功能,同时也造成了水域景观的单调。高品质生活迫切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节约用水程度不高。按照《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要求,城口县还未建立节水型社会。城口为工程性缺水区域,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塘库等工程的渠系配套设施较差,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9。水价改革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农业水价改革进展较慢,良性水价形成机制难以全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完善的财税引导和激励政策。

水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存在重建轻管、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申报不及时、质量评定工作不规范等问题,水利监管能力亟需加强。部分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管理和维修经费不落实、管护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手段较落后等问题。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水利监管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水利监管层级间、区域间业务协同不够,监督力度整体薄弱。

第二章面临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述,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工作要求,当前水利工作不仅要着眼于防洪减灾和保障供水,更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深入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进一步构建完善节水供水、防洪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解决水灾害和水资源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提升水安全保证能力。

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统揽城口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重庆市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利相关方面如下: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森林督查,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实施全民环保行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运用大数据推动环境风险源实时动态监管,建立智慧化生态联防联治体系,实现多部门协同治理。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县域流域生态保护激励补偿等制度,优化环境保护考核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优化“一屏两带三园”生态安全格局,抓好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三大国家级生态系统建设,加大水土流失、岩溶石漠化、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退化区域的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呵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筑牢渝东北生态安全屏障。



2-1城口县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图


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铺就生态发展最美底色。持续推进护林育林还林,守住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开展河道两旁、重点景区、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废弃工矿区、主干通道沿线绿化,消除公路沿线“天窗”。推进关闭矿山植被恢复和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加大种绿植绿力度,持续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切实提升国土绿化总体水平。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形势

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牢固一体化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与重庆市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渝川陕合作门户,推动城口与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理念,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协同、规划衔接与政策保障。积极发挥城口川渝地区桥头堡的地缘优势,深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七大战略任务,加快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大力推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主动参与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建设,促进渝东北和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增长点。

大力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建设。积极推动渝东北、川东北、陕南地区协同发展、分工合作,重点改善区域交通设施联通。加强区域生态合作,推动与渝川陕毗邻地区共建秦巴山生态合作示范区。联合安康、达州(宣汉、万源)共同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传承弘扬红色传统精神,着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川陕革命老区合作示范区。

深入落实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与渝东北地区各市县跨行政区合作机制,推动政策体系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发展。积极融入三峡库区在生态保护、“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推动“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共同发挥旅游服务功能,共建长江绿色经济走廊,助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

打造渝川陕合作门户战略。突出城口地处渝川陕接合部的特殊区位与独立成片的特点,发挥连接陕南、川东、鄂西的交通要塞作用,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加快城口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建设,打造渝川陕合作门户。重点推动秦巴地区特色边贸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中欧班列(成渝)通道体系,紧抓“两高”时代到来交通机遇,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建设秦巴地区商贸物流基地与渝陕鄂绿色边贸发展示范区。依托渝西高铁,利用城口作为重庆与西安间重要的交通节点,充分吸引人流、物流、资金、信息流聚集,带动渝川陕毗邻地区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积极推动区域合作示范平台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依托城开高速、城万高速,充分发挥城口川渝桥头堡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助力推动渝东北与川东北一体化发展。“万开云”一体化合作示范区。立足三峡库区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历史人文等特殊资源禀赋,大力加强与万州、开州、云阳产业互帮互促与协同发展,打造三峡城市核心区,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成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联合宣汉、万源在共建区域振兴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体化社会治理上做好“四个探索”,在继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区域绿色发展、特色产业协作互促、扶贫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上做到“四个示范”,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第三节城乡融合发展形势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部署,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城乡体系布局,提升城乡功能品质,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实现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注重帮扶产业长期培育,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重点支持乡村振兴薄弱村镇,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继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积极创建脱贫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试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试点。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村庄发展演变规律,划分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村庄,编制完善分片区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布局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加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乡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速度,加强乡村供水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构筑智慧乡村体系。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水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防范抵御洪涝灾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引和支撑作用。

第四节水安全保障形势

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于防范水安全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做好风险评估,提升水安全风险综合应对和管控能力,筑牢水安全网。

防洪安全要求。一是消“隐患”,针对防洪薄弱环节提出综合应对措施,特别是对存在安全风险的病险堤防、河道堤防、水闸、淤地坝等病险水利设施消险。二是强“弱项”,完善大江大河大湖防洪体系,提升中小河流防洪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三是提“能力”,坚持新建工程和现有工程升级改造并重,推进水利工程达标改造和提质升级。四是强“监控”,坚持以防为主,清除河库“四乱”,保证行洪河道畅通,完善水文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建立以防洪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供水安全要求。一是先“节水”,把节水作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全社会节水,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二是保“底线”,明确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标准,确保饮用水绝对安全;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分散型供水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强化灌溉体系和设施建设,改善耕地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三是增“供水”,实施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完善区域供水格局,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四是强“应急”,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以及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水生态安全要求。一是加强水生态空间保护,科学划定各类涉水空间范围和水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确保涉水空间面积不缩小、数量不减少、功能不降低。二是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目标,根据不同河流生态系统特点,分别确定基本生态流量(水位)和涉水工程枯水期、生态敏感期等不同时段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控制要求。三是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保护,开展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强地下水保护。

水利改革创新管理要求。随着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和社会持续转型,水利体制机制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必须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贯彻深化改革要求,走好创新路。针对水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奉巫巫城”区域经济联盟等市级决策部署,依托重庆市水利“一核两网百库千川”发展战略和《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要求,结合城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持续办好改善交通、保护生态、农文旅融合发展“三件大事”,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筑牢水安全保障底线;注重长短结合,加快推进水源、防洪、水生态等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推动城口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江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节水作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坚持人水和谐、均衡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系统解决水问题,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统筹利用价格、税费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深化水利智慧化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的水治理制度体系。

第三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争取到2025年,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水旱灾害防御目标。大江大河及重要江河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中小河流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消除现有病险堤防安全隐患,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取得显著成效,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目标。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全社会节水护水惜水意识明显增强,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6650m3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2。全县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改善,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0.1亿m3,规模化供水覆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增长到90%

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目标。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中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km2以上湖泊管理范围基本划定,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km2

涉水事务监管目标。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体系逐步完善,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得到全面监管。基本实现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


专栏2 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20年下降

%

[25]

[16]

预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020年下降

%

[21]

[16]

预期性

全县用水总量控制

m3

6300

6650

约束性

新增蓄引提供水能力

亿m3

[0.02]

[0.1]

预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903]

[0.502]

预期性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90]

预期性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Km2

[49]

[80]

预期性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约束性

上表中[ ]内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值。


第四节实施路径

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锚定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城口水利重点抓好六条实施路径。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从流域整体着眼,把握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以流域为单元构建主要由水库、河道及堤防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功能。二是围绕市级“一核两网百库千川”战略规划,配合构建“三塔·两引·多点”水源工程布局,建设现代化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水网体系。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四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五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建立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制度、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社会节水制度,建立健全水量分配、监督、考核的节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平。六是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深入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河湖长制,完善水利投融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水利工程安全管控等机制,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五节分区布局

根据“三县一城一枢纽”整体发展思路和城口县“三山夹两河”的地理特征,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防洪保安、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交通改善6个方面构建“一圈·两片·两网”的水利布局。

一圈”即中心城区城镇圈。着力构建现代水网,为强化城市带动作用提供水利支撑。加强城市防洪护岸工程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强化山洪灾害防治,提高防御洪水能力,进一步挖掘现有工程供水潜力,加强节水减排,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丰收水库建设,与三合水库连通,为东部新城提供水源保障,并逐步构建城乡融合的供水保障体系。

两片”即北部农文旅融合发展小康标杆示范片、南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片。加强任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大力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中型灌区建设等,助推北部农文旅融合发展小康标杆示范片。以水美乡村建设、骨干水源、集中供水为主,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前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助推南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片。

两网”即水网、智慧水利网。以水美乡村、骨干水源、水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供水、连通工程为依托形成“水网”。以水利信息化、水文现代化、智慧河长、智能化防汛抗旱为基础构建“智慧水利网”。

第四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水安全底线

第一节消隐患防洪水,保障江河安澜

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灾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消除防洪安全隐患。坚持以防为主,扎实做好水库(水闸)、江河堤防等工程隐患排查、安全鉴定、除险加固,严格水库(水闸)降等与报废。实现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常态化,同步完成水库水雨晴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及时实施堤防水毁及险工险段治理。

提升城乡防洪能力。按照重庆市着力提升城乡防洪能力的要求,强化防洪能力提升的规划管控、强化新建项目防洪管控、合理处置具有防洪风险隐患的违法或碍洪建筑、加强流域防洪调度能力建设、科学谋划防洪工程项目、加快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加快重要支流防洪治理。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以及相关规划,对3000km2以上重要支流进行治理。规划实施3处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工程,分别为城口县前河蓼子段、明通段治理工程、重庆市任河流域城口县重点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城口县任河龙田段、高观段、巴山段治理工程,合计治理河道长度26.6km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实施一批中小河流治理,优先解决中小河流城镇段防洪不达标、重要居民聚居点防洪薄弱点防洪问题,重点关注防洪不达标、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该工程3处,分别为城口县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城口县坪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城口县燕子河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合计治理河道长度24km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确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规划治理山洪沟6处,治理河道长度13.5km

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和功能,实施水文监测要素全自动化升级改造,广泛应用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水文测报、信息服务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结合城口县河长制建设要求,整合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升级改造6座水文基础设施、水位雨量一体站改造。

加强防洪薄弱区域非工程建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采取地质灾害治理、防洪治理等工程措施,结合编制应急预案、加强防洪管理等防洪非工程措施,减小明通场镇等7个县级防洪薄弱点洪灾损失。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牢固竖立底线思维,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对防洪形势带来的影响,提高洪水防御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持续推进重要江河(水库)洪水预报和调度方案、重要中小河流洪水风险图、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旱情应对等各类预案方案编制工作。强化水库汛期调度计划编制和审批,整合现有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建立完善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实行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构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旱灾害)普查工作。加强应急抗旱供水保障,加大区域性季节性蓄水、储水力度,提升应急抗旱供水能力。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新机制,加强专业型、专用型水旱防灾物资储备,全面提升水旱防灾物资保障能力,鼓励开展洪水保险。


专栏3 防洪减灾重点任务

——加快重点支流治理工程,实施城口县前河蓼子段、明通段治理工程、重庆市任河流域城口县重点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城口县任河龙田段、高观段、巴山段治理工程,合计治理河道长度26.6km

——加强中小流域治理,实施3处中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24km

——实施6个山洪沟治理,治理河道长度13.5km

——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6座水文基础设施、水位雨量一体站改造。

——加强防洪薄弱区域非工程建设,7处县级防洪薄弱点抗洪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节抓节水保供水,构建城口水网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挖潜力、强骨干”的思路,提速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始终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实行总量、强度双控,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逐步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高校合同节水管理、创建节水型示范单位等,全面提升全民节水意识。

围绕城口县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强用水管理: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各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强化定额使用。计划用水管理。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城镇非居民用水单位的数量应占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城镇非居民用水单位数量的比例达到100%。用水计量。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60%,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水价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际实施面积占计划实施面积达100%;实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水资源费足额征缴。节水“三同时”管理。新(改、扩)建设项目执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节水载体建设。节水型企业建成率>40%。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公共供水总量和有效供水量之差与总供水量的比值):≤10%。生活节水器具推广。公共场所和新建小区居民家庭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利用率(经过处理并再次利用的污水量与污水总量的比值):≥15%。社会节水意识。经常性开展节水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水情知识和节水知识,使得公众具有明显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标杆示范企业,实行节水激励政策。

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先利用过境水,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构建以大中型为主、大中小微并举的水源工程体系,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通、互为备用、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充分利用的供水水源保障和利用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县规划新建、续建水库5座,其中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2座。新增总库容684.5m3,新增供水量1500m³。储备巴山水库扩建、三叉河水库等14座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充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水网。积极开展“城口水塔”(巴山水库扩建、高望水库、明通水库)中巴山水库扩建、高望水库前期研究,配合市水利局开展明通水库前期研究。加快推进木平河连通工程建设,新建连通渠道(管道)5km

构建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供水格局。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聚焦民生改善,大力推进一改三提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强分散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化工程建设管护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不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让农村来百姓喝上放心水。十四五期间,全县按照“一改三提”的总体要求,规划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2处,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处,改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9处,水厂设计总规模31.7t/d,覆盖供水人口14.35万人。

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加强灌溉工程体系改造,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选择一批节水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潜力大、地方积极性高、推进标准化管理成效明显的中小型灌区,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中型灌区2处,设计灌溉面积10.7万亩,新建管道106.51km。继续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投入。


专栏4 节水供水重点任务

——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建立适应城口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政策体系。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县规划新建、续建水库5座,其中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2座。新增总库容684.5m3,新增供水量1500。积极开展“城口水塔”(巴水库扩建、高望水库、明通水库)水库扩建、高望水库前期研究,配合市水利局开展明通水库前期研究。储备巴山水库扩建、三叉河水库等14座大中小型水源工程。

——加快推进木平河连通工程建设,新建连通渠道(管道)5km,覆盖人口7.6万人。

——加快构建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供水格局。规划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2处,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处,改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9处,水厂设计总规模31.7t/d,覆盖供水人口14.35万人。

——实施双河中型灌区、巴山中型灌区2处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设计灌溉面积10.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第三节重保护强修复,保障河湖健康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保障生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按照“重保护、强修复”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实施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守护好水源重地。

深化实化河长制工作。全面强化“一河一长”。认真贯彻《重庆市河长制条例》,推进全县各级河长履职尽责,不断完善河长制考核制度,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民间河长作用,强化巡河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监督员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理保护机制。精准实施“一河一策”。科学编制、实施新一轮“一河一策”方案,通过持续发布县级总河长令等方式推动解决河流管理保护突出问题。深化跨省市河流联防联控,争取将任河纳入市级示范河流创建。智慧化推行“一河一档”。推进“智慧河长”项目建设和使用,提升河流管理保护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加强水源涵养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水源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实施城口县全域水源保护修复工程。围绕主要次级河流源头区,加大封育保护治理为主,加强源头区保护与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把重点放在水源工程的水库饮用水源水生态修复领域。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黄沙洞水库、航空水库、龙峡水库、松柏水库、丰收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防治,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因地制宜突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十四五期间,规划在咸宜镇、明中乡等乡镇实施城口县水土保持工程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9k㎡,主要内容包括修建标准水平梯田、生产道路、产业道路,配套蓄水池,保障产业和人员供水,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县以流域为单元,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针对河湖“四水”突出问题,加大河湖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任河流域县城段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前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梳理、生态岸线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缓冲带、生态湿地及附属工程,流域能力建设及水生态监测试点建设工程。优化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方案。

大力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需求,以河流为脉络、镇村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亢河等3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障、河道清淤、岸坡整治等。


专栏5 生态修复工程任务

——加强水源涵养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黄沙洞水库、航空水库、龙峡水库、松柏水库、丰收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在咸宜镇、巴山镇等乡镇实施城口县水土保持工程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9km2

——加大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规划实施任河流域县城段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前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

——大力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实施亢河3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

第四节实施智慧水利,提高管理水平

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总要求,以智慧河长为引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网络安全为底线,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提升水利智能业务应用水平。流域面积200km2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流洪水预警率实现全覆盖,主要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办理;进一步丰富水利公共服务产品,水利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达到90%以上,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实现全覆盖和“跨省通办”,水利政务数据共享体系更加健全,水利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建立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率明显提升;贯彻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达标率大幅提升;提升行业纵深防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安全高效的水利网络安全综合防护体系。

第五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十四五”期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主要包括水域生态治理、美丽家园、产业转型升级、散居移民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移民扶持。规划库岸及水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包括环湖库岸植被恢复、鱼类生态放养、水环境保护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升级等;移民区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包括巴山镇、龙田乡、厚坪乡、坪坝镇等移民区雨污分流、垃圾分类、供水提升、庭园经济、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等;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包括低效淘汰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产业带动扶持、新产业培育支持、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等;散居移民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包括饮水提升、产业供水、环境整治、生产出行步道、庭园经济建设等;就业创业能力建设项目包括能力培训基地建设、人才技术培训、就业创业带动支持等。


第五章严管理增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严管理、增能力、强服务”思路,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核心,针对涉水事务管理薄弱环节,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将党中央、国务院、水利部、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水利局党组做出的重要决定安排,水利政策法规制度做出的规范性要求,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任务和其他需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全面纳入监管范围,逐一细化分工,明细责任边界,建立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全市水利干部职工想担当、敢担当、会担当,对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的严肃追责问责。严厉打击采砂、水土保持、涉河建设、河库空间、水文设施等领域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水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常态化开展涉水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探索创新水行政执法机制体制,推进“互联网+水行政执法”建设。加强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水利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调解,有效化解水事矛盾纠纷。积极支持水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第二节深化“放管服”,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及时修订水行政许可服务指南,按照减事项、减程序、减费用的原则,持续优化、简化水利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大力推进并联审批。推广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和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新模式,探索实施涉水专题“一稿制”“零跑动”审批新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技术审查。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要减流程、减环节、减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和群众便利度。围绕政务服务全市“一网通办”,加快完成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重点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流程、服务、场所、监督评价5个方面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在市网审平台运行。坚持阳光用权,做好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区县行政审批和行政相对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群众便利度。

第三节严格水资源管理,科学利用水资源

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系统护水”为目标,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为抓手,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河流水量分配,完成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跨区县境重要河流水量分配工作。研究制定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严控取水许可审批,强化取用水总量管理,严格把关接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区县的新增取水申请,健全取用水总量管控台账。强化水资源保护,抓好生态流量确定与管控;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及年度安全保障达标评估。

第四节强化河湖监管,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坚持保护优先、分区管控,科学编制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公布河道名录,建立河道管理基础数据信息库。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控,严禁违法违规开发利用河湖水域岸线资源。

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监管。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监管,制定重庆市河道采砂管理规划,科学划定可采区、禁采区、保留区以及禁采期,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可开采总量、年度可开采控制总量。加大非法采砂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清淤疏浚砂石综合利用和工程性采砂活动。

强化河道管理能力建设。大力加强河道管理设施设备建设,推进河道遥感、岸线视频监控预警和采砂现场智能监管等现代化监管方式,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多方式多形式地开展河道监管巡查。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

第五节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建立水利工程智慧建管平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智慧管理,对项目设计、招标、监理、进度、施工、质量、资金、变更、合同、验收、运营等关键环节进行清单式管理、全流程监控。持续开展以水利安全文明工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施工现场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要依托,全方位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和服务。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已成水库安全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水库大坝水雨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加快推进水库、堤防、水闸划界确权工作。加强水利工程水量调度管理,提升水利工程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和补助标准,建立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常态化管护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乡镇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集中管理和“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效益。

第六节深入实施后期扶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力促移民安稳致富。持续帮扶移民居住区,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为移民小区营商和就业增收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移民群众技能培训,提升移民自我发展能力,适应库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新要求。以农村供水保障等建设项目为依托,补齐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库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移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做好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以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制定示范项目工作方案,采取竞争立项方式,实施示范项目。以和谐稳定为目标,及时足额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创业就业培训,补齐散居移民供水等基础设施短板。以监督管理为手段,统筹安排督导检查、稽察审计、监测评估、绩效评价及运行监控工作,确保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地落实。


第六章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针对水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第一节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

继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债券资金支持。探索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和运营,推进水利工程与文化、旅游、康养等链接,提升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推动财政资金由项目直接投资转向资本金投入。探索水利行业社会化投资模式,开展水利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积极开展水利项目股权化、市场化改革,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以PPPTOT 等多种模式参与水利领域项目建设与运营。

第二节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大幅度减少水行政审批事项,合理划分涉及水利的县级事权、县级和乡镇(街道)共同事权,改进水行政审批和监管方式,创新水利公共服务方式,稳步推进水利事业单位和社团改革。

第三节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

推进取水许可承诺制试点改革,加强对实施取水许可承诺并建成运行的建设项目开展取水许可后评估,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配合推行水资源费改税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用水需求,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

第四节推进河道管理改革

打造河库管理示范河段,编制完成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建立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负面清单,凡负面清单禁入的涉河建设项目不得进入河道管理范围内,有关部门不得审批被禁入的建设项目。

第五节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把管养分离作为改革重点,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维修养护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选择条件成熟、积极性高,且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的工程或地区,积极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探索推行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加快小型水库雨情水情测报、大坝安全设施监测等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做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维修养护等工作。

第六节探索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

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计量设施建设,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基层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建立改革台账,实化细化改革工作方案。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逐步推行阶梯水价,因地制宜探索实行两部制水价和季节水价制度。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培育发展水市场,开展水权流转和水权交易,提高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


第七章投资估算

本次“十四五”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水平年为2025年。

根据“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目标,本次规划工程总投资29.39亿元,其中防洪减灾类投资8.03亿元,节水供水类投资11.59亿元,水生态修复类投资7.64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智慧水利及管理类投资2.13亿元,占比分别为27%40%26%7%


专栏6 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投资

城口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投资

类别

序号

项目

总投资

(亿元)

已完成投资(亿元)

占比(%

大类投资(亿元)

防洪减灾

1

支流治理工程

2.95

0

10%

8.03

2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4.22

0

14.4%

3

山洪灾害防治

0.86

0

2.9%

节水供水

4

2035年储备项目

0.000

0

0.0%

11.59

5

中小型水库

9.37

0

32.9%

6

连通工程

0.45

0

1.5%

7

农村供水工程

1.50

0

5.1%

8

中型灌区

0.27

0

0.9%

水生态

9

水生态修复工程

3.54

0

12%

7.64

10

水土保持

0.92

0

3.1%

11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0.20

0

0.7%

12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

2.98

0

10.1%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智慧水利及管理

13

水利信息化

0.20

0

0.7%

2.13

14

水文现代化建设

0.10

0

0.3%

15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1.10

0

3.7%

16

防汛抗旱能力建设

0.10

0

0.3%

17

河长制建设

0.10

0

0.3%

18

其它

0.53

0

1.8%

合计(不含2035储备水源项目)

29.39

0

100.0%

29.39

合计(含2035储备水源项目)

238.28

/

/

/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社会效益

防洪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提升洪灾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促进城口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做好水源保护工作,为川渝地区、重庆中部片区供水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全县工程规划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利基础产业和国民经济高质量稳步发展。

实施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守护好水源重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保障生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加快建设智慧水利网,逐步构建全县水利信息化基础大平台、水利大数据、应用大系统,强化网络安全,为全县水安全保障提供智能处理、决策支持和泛在服务,全面提升水利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在各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当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提供农民务工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经济效益

各乡镇防洪保安体系实施后,可保护固定资产10亿元,每年减少损失500万元。

实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工程,将整体解决全县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增加和改善灌面30万亩,治理区人均年增产粮食700公斤,人均年增纯收入1200元。

水土保持工程按20年的效益期进行估算,直接经济效益达12.5亿元,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节生态效益

规划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农村中小水电站建设等生态文明工程实施后,林草植被覆盖率将明显提升,河库水质将明显好转,水生态功能将得到极大改善。封禁治理、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整治、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程度保护生态,有效减少土壤侵蚀量,提高抵御洪涝、干旱等灾害能力,降低山洪、泥石流发生几率;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改善河库水质,保障供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农村中小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将减少森林砍伐,保护林木植被,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领导保障

全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执行的重点是推动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实施全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争取县政府按重点水利项目成立建设指挥部,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指挥全县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协调区征地拆迁大队负责重点水利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县水利局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实行“一对一”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领导和工作专班。项目业主单位切实履行项目法人职责,按项目组建工程项目部,做好工程施工组织,加强工程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第二节前期工作保障

完备的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各类水利建设项目落地、实现规划目标的基础。要在全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完善抗旱水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城市供水、江河治理、水土保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小型农田水利、灌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以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支撑“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积极对接国市水利投入政策,做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论证、技术经济比较、环境影响、移民安置等前期工作,完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决策机制。

第三节资金投入保障

要实现全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目标,筹集足额的水利建设资金是关键,要积极研究国家、市级水利投入政策,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特别是向国家、市级层面争取政策,解决小型水源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利用好国家、市级水利补助政策,专债专贷,争取县级财政投入,利用水利资源招商引资,烟草、市政等部门援建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建立水利投入持续增长的投融资体制。一是向上争。研究国家、市级骨干水源、江河治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移民后扶、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等存量政策,把握水利扶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增量政策。全力争取中央、市级投资;积极向国家层面争取将城口纳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范围。二是部门筹。利用好市政基础设施补助政策,完善城镇供排水体系;整合国土、农业部门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溉体系。三是财政投。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落实土地出让金提取水利建设基金,返还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加大县级财政水利投入。四是社会引。利用好三峡公益基金投入;利用好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平台公司,投资建设城市生态水体和旅游涉水项目建设。

第四节制度建设保障

建立、健全水利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制度,强化安全监管,建立“项目法人负责、建设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

第五节人才队伍保障

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吸引、使用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培养适应全县水利改革发展的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完善水利专家组。健全水利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机制,加大水利行业职工培训力度和继续教力度,提升水利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水利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引进一定数量的水利建设管理高素质人才,逐步形成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管理相适应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帮助乡镇吸纳水利专业人才,专门从事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提升基层水利管理服务能力。


附件:1.关于城口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环境影响的说明

2.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项目清单

3.城口县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项目示意图

附件1

关于城口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环境影响的说明


根据《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43号)要求,水利发展规划需编写环境篇章或说明,现将规划环境影响说明如下:

十四五”时期,水利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水源工程、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工程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等,规划实施后,将有效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防洪减灾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环境生态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但规划实施和水利工程建设也可能对局部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水库建设将淹没土地和产生移民,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筑坝建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将影响河流的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水库蓄水可能改变岩体的应力状态,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可能产生滑坡塌岸,可能对自然景观和文物、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农业灌溉工程建成运行后,减少了沿程和田间的渗漏,对灌区植物生长及植被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的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强化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监管,最大程度地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

重点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二是要认真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足额计列和保证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要坚决避免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倾向,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并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和环境监管,不得引起河段断流。三是要妥善安置工程建设被征地居民,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期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四是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五是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