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城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含人才建设规划)》的通知
城府办发〔2022〕10号
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城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含人才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城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含人才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城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5日
城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含人才建设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各项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人社扶贫等各项工作,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为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十三五”期间,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努力实现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39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7723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52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创业带就业,发放创业贷款4.61亿元,建立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培育县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扶持创业109人,带动就业1455人。三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充分。建成实名制信息库,切实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和服务,新增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27个,完成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8人。全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工作,成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经济服务中心,统一挂牌,统一职责,对全县11.12万劳动力建立就业台账和就业需求台账,全县100%的社区和90%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标准,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序开展。以技能鉴定促职业培训的工作方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共计4461人(次),积极参加“巴渝工匠”、第五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等职业技能大赛。城口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获得“2015-2019年度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五是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个,职业培训机构5个,劳务派遣公司7个,劳务经纪人255人,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人事人才工作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等重要位置。做好人才发展规划,使人才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一是人才引进量质并举。开展公开(考核)招聘工作,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211人、教师644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9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31人。全日制研究生考核招聘入编26人,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316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20人,高、中、初级结构比例达到1:3:6。全县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3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为155人,占技能人才的46.8%。三是规范人事关系管理。制定《城口县机关事业单位及县属国有企业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编外聘用人员薪酬管理制度》,全面启动编外聘用人员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规范管理。四是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新建“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25套,为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人才提供人才公租房110套,有效解决外籍人才住房问题。五是创新管理,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兑现公务员年度考核嘉奖120.6万元,平时考核奖励8.37亿元;严格执行工资福利政策,审核审批机关单位公务员年终一次性奖金8592人次,调整机关单位公务员晋升级别工资2129人次,调整机关单位公务员晋升档次工资3542人次,调整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工资179人次,调整职务晋升工资836人次,调整事业单位晋升薪级工资21780人次,调整事业单位岗位晋升工资3270人次。做好评比表彰工作,呈报市政府为复兴街道因公牺牲、因公负伤4名扶贫干部分别追授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开展全县脱贫攻坚表彰,表彰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100人。
(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制度逐步定型、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基本保障稳固可靠、基金运行安全有效、制度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服务高效便捷,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更加适应流动性和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5814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132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2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132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4947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86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945人。完成全县单位和个人应缴的职业年金数据清算,社会保障卡电子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就医结算、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金融支付等6项基本功能实现率稳步提高,达95%以上。 二是贯彻落实困难行业企业、小微企业社保缴费政策。帮助困难企业平稳运行,稳定社会就业基本盘,应对疫情造成的社会冲击,为43家困难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费减负550余万元,69家小微企业共计降费减负730余万元, 298家企业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约1500余万元,普降社保费合计减缴1400余万元。三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加强基金运行管理,社保基金收、支、管、投各环节的监管力度不断强化,始终把稽核内控工作作为维护社保基金安全的重点,实现开展稽核检查常态化。现场稽核7102人次,书面核查54家次,电话核实628人次以上,网上核对15880人次。核查出,居民医保违规金额103.1489万元、职工医保违规金额7.6345元;居民医保处违约金300.7545万元、职工医保处违约金24.2301万元;居民养老保险死亡冒领人员3854人,已暂停452人,追缴收回239.0973万元;重复领取人员核查出15人,全部清退了15人,追回基金5.5188万元。
(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构建、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全面落实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体制、制度、机制等政策,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一是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加强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指导与管理。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6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40%。二是劳动监察体系不断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了1个县级劳动保障监察指挥中心,25个镇街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委员会,仲裁机构设立法律援助站一个;劳动争议调解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配置劳动保障监察员5人,调解员、仲裁员30人,专兼职仲裁员配备比例为1:1,仲裁员与书记员配备比达到2:1,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8%。实行全面网上办理,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办案质效达到市仲裁处相应要求。三是劳动保障监察有效有力。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断加大,主动公开劳动保障监察结果,“十三五”期间主动监察用人单位300家涉及38500人,书面审查用人单位50家涉及2500人;立案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85件,为4670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9993万余元;为280名外出务工人员追回劳动报酬360万元。四是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积极开展。评定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120家,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30家,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6家。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21件,其中不予受理38件,案外调解10件,立案受理案件245件,撤诉案件34件,结案率为94.8%,劳动争议调解案件152件,案件调解率61.2%;裁决和调解金额达1387万元。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96.5%,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96%,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94.8%。五是依法执行工伤认定。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妥善处理各类工伤登记案件,申请工伤认定596件,已认定517件;申请工伤伤残鉴定474件,作出伤残鉴定结论474件;企业人员申请病退鉴定27人,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14人;审批企业退休1970人。
(五)人社扶贫决战决胜
“十三五”期间,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着力加强人社扶贫引领作风建设,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推动我县人力社保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一是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工作,对3.16万贫困劳动力以及0.5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建立就业台账和就业需求台账,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8.01万人;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推进鲁渝扶贫协作,有组织输送188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到山东实现省跨区域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6494人。二是技能扶贫稳步推进。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宣传、收集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完成贫困人员技能培训4279人。三是社保扶贫扎实开展。全面落实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等政策,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应保尽保,超龄贫困人员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应领尽领,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保33050人,超龄贫困人员8539人领取养老保险待遇,10667名贫困人口实现应贷尽贷。四是人事人才扶贫认真落实。实现各类人事人才政策向贫困乡镇倾斜,放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专门定向设岗招聘建卡贫困家庭人员,定向招聘建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子女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人,招聘贫困家庭大学生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0人,招募“三支一扶”到乡镇事业单32人。五是精准帮扶工作全力开展。全力帮扶定点扶贫镇庙坝镇脱贫攻坚。强化定点扶贫干部选派工作,全系统累计共选派10名优秀干部驻乡驻村;全面落实“54321”帮扶工作机制,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34户,帮扶责任人每月不少于4次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 标 |
2015年 基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十三五” 完成数 |
属性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
- |
10000 |
14396 |
预期性 |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6.5 |
5.5 |
预期性 |
3.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 |
≤3.5 |
≤3.3 |
预期性 |
4.发放扶持创业贷款金额(亿元) |
- |
2.5 |
4.61 |
预期性 |
5.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人) |
- |
8000 |
10385 |
预期性 |
6.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
93 |
>95 |
95 |
约束性 |
7.失业保险参保率(%) |
80 |
>85 |
90 |
约束性 |
8.生育保险参保率(%) |
80 |
>85 |
90 |
约束性 |
9.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人) |
3168 |
3500 |
4316 |
预期性 |
1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5:34:61 |
1:4:5 |
1:3:6 |
预期性 |
11.高技能人才总量(人) |
350 |
500 |
994 |
约束性 |
12.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0 |
>90 |
60 |
预期性 |
13.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 |
100 |
>90 |
94.8 |
预期性 |
14.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 |
99 |
>95 |
96.5 |
预期性 |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市县发展开启崭新篇章,给我县人社事业注入无限机遇。
——国家发展持续向好的强劲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社会经济具备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加之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利于畅通经济循环,满足民生需要,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重庆市战略地位的聚能效应。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下重庆市的“两点”“两地”定位和“两高”发展带来了“西部契机”,不断提升的辐射力和聚合力,将吸引更多区域加入人才发展的深度有效合作;“一区两群”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乡村振兴全面提速、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提供了产业发展空间,创业了更多就业创业、人才流动发展的契机。
——门户枢纽格局的破茧跃起。携“两高”时代、渝川陕交界、万云开板块、万达开示范区的重庆北门户、交通枢纽之势,我县将迎来更多政策红利;“两山论”“两化路”之于城口的发展战略定位,带动产业布局调整、乡村振兴发展、民生需求升级,为人才队伍扩容提质、人才服务升级换挡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主要挑战
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各项矛盾更为突出。两高时代将带来大量车流、物流、客流和人流,由此衍生出巨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劳动力供给总量高位承压,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环境更加复杂;虹吸效应更为明显,青年人才面临“外流风险”;人员外流致使人口老龄化压力日益增大,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带来较大冲击;劳务派遣用工、劳务外包用工等短期用工日益增多,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
二是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任务艰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受制度设计、缴费水平、筹资机制等因素制约,我县不同人群所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权益待遇还存在着显著差距,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个体工商户经营稳定性较差,使得社会保险参保率难以实现全覆盖,将不利于我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人才聚集仍存阻碍。受产业结构调整,在实施产业转型、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业等重大措施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和商贸物流业迅速发展,逐渐引导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对其提出更高要求,让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短缺问题愈加凸显,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加之,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农村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较为困难,不利于我县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云开板块、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中抢占先机。
四是劳动关系日渐复杂。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灵活用工需求扩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电商平台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出现、劳务输出和劳务派遣等的盛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具体冲击,进而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将困扰我县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三、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市委五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大力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才队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构建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以新作为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秦巴山特色边贸中心,推动渝陕鄂绿色边贸发展示范区发展,推动城口人力社保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建设渝川陕合作门户抢抓内陆开放高地,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按照“就业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思路,把握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一功能定位,引导劳动力就业转移。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把城口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基地”“渝东北绿色工业强县”,为我县高质量发展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以需求为导向,扎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积极为广大群众谋福利。抓好就业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人社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县情,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节点作用,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增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优势互补。
——改革创新、持续优化。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打造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发展定位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切实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等决策落实到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建设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县。以农文旅融合为统领产业,立足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基础,依据“产业地图”绘制“人才地图”,推动产业与人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
——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县。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在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服务、激励等政策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吸引高端人才向城口聚集。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激发人才潜能,发挥人才智慧,实现人才为我所用,打造人才新高地。
——建设向北人才协同门户。利用地处渝东北、扼守渝川陕交界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紧扣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川陕、城宣万、万云开板块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协同发展区域的产业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协同与产业协同同步,发挥在推动渝东北、川东北、陕南地区人才协同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区域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人才效能提升。
(四)发展目标
——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贯彻实施“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释放就业创业活力,激发创业倍增效应。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务工适应能力。到“十四五”期末,新增就业岗位达7500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
——人才队伍扩容提质。统筹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提速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建设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力资源队伍。加大多渠道引才引智,战略性积蓄产业人才,扩容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数量,提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人才的行业、产业分布与我县战略产业发展相适应。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办法,探索利于激发人才长期坚守和实干热情的评价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协同发展新机制。到“十四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500人,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为200人,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000名。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为优先目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强化政策宣传,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努力实现全民参保。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提高基金有效利用率。创新工伤预防制度,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到“十四五”期末,全县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保险参保率为90%。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备案制度,完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劳动争议调解队伍更加优化。建立劳动保障守法诚信“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引导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强力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加强仲裁场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指挥中心功能,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逐步推行“互联网+调解”,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十四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50%以上,劳动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3%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97%,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达到60%。
——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化。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更加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互联网+人社”平台,实现各类社会保障事项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广电子社保卡申领,整合更多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总体目标。到“十四五”期末,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为100%。
——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围绕重点群体全力抓好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合理运用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引导劳务输出、提升外出就业质量、培训劳务品牌,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十四五”期末,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个、劳务经纪人400人。
——人事制度更加规范完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完善事业相关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落实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推进工资待遇政策倾斜和待遇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的完善,加强和规范工资管理。
专栏2:“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 |||
指 标 |
“十四五”规划目标 |
属 性 | |
一、就业 | |||
1.五年内新增就业岗位(个) |
7500 |
预期性 | |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
预期性 | |
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
90 |
预期性 | |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人次) |
2000 |
预期性 | |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人次) |
1000 |
预期性 | |
二、社会保障 | |||
4.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约束性 | |
5.失业保险参保率(%) |
90 |
预期性 | |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人) |
21000 |
约束性 | |
三、人才队伍建设 | |||
6.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人) |
4500 |
预期性 | |
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人) |
200 |
预期性 | |
7.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人) |
500 |
预期性 | |
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人) |
预期性 | ||
8.高技能人才总量(人) |
200 |
预期性 | |
研究生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 |
5 |
预期性 | |
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人) |
7000 |
预期性 | |
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人) |
800 |
预期性 | |
四、劳动关系 | |||
9.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80 |
预期性 | |
10.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 |
93 |
预期性 | |
11.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 |
97 |
预期性 | |
12.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 |
60 |
预期性 | |
五、公共服务 | |||
13.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
100 |
预期性 | |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人) |
250000 |
预期性 | |
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40 |
预期性 | |
六、劳务经济 | |||
14.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家) |
7 |
预期性 | |
15.劳务经纪人(人) |
400 |
预期性 |
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重点任务
(一)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
1.贯彻落实更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健全全县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开展交流培训、调研督导等行动。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探索新就业形态用功监测和调查统计分析制度。
因人因势精准施策,聚焦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针对性开展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继续把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服务活动,并利用专场招聘会、交流会和“互联网+招聘”等线上线下招聘的方式,促进企事业单位招聘;强化与川陕毗邻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跨城人才招聘洽谈会、座谈会、推介会、网络招聘会等,促进跨区域就业信息共享;全面实施就业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和百万青年见习、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加大基层岗位开发力度,持续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积极落实基层就业补贴,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村社区、乡村学校、卫生机构、农服机构、文服机构等基层一线就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充分开发乡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进一步核实退出产能涉及职工人数,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制定和落实职工安置方案,支持企业通过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稳妥做好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2.坚持创新创业联动,激发创业倍增效应。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加大对创业园基地入驻实体支持,有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利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服务创新”的模式,组织参加“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定期组织“城口县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县范围内挖掘和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广泛宣传,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领更多人群参与创业。提高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额度,优化“政策性+商业性”组合贷款,从创业宣传、政策落实、项目推介和创业服务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务。不断改善农村创业创新生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探索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通过培训、锻炼、交流等方式,建立健全乡村企业家培训体系。
3.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提升劳动力质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三对接”,即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企业用工需要和劳动者培训需求对接,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依托我县产业发展契机,整合培训资源,与相关部门互动,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 项目制”等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扩大中高级技能培训比例。落实职业资格认证改革,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由用人单位、技工院校和相关社会组织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者行业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快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个,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个,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备案2个;做好评价主体培育工作,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培训评价机构,采取先遴选备案再培育完善,后实施评价的办法,培育壮大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国内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选拔市级、国家级竞赛选手;科学布局公共实训中心,筹建技工学校,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开设特色科目,打造“城口工匠品牌”,重点提升面向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现代商贸服务业、文旅业等领域的人才培育能力,培育乡村工匠。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方式加大培训补贴资金投入,从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加强对培训学校的建设,提升培训学校的软硬件实力,到“十四五”期末,培育职业培训机构9个。
加强与万源、宣汉等毗邻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共同向市局、省厅争取联合构建特色产业职业体系,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证书互认和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共同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两地融合度高的重点特色产业共同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开展技能交流展示活动。搭建技能交流合作平台,互邀参加技能大赛,合作培养技能大赛选手、竞赛专家教练;共同争取推动职业技能线上培训理论课程学分互认与转化机制,积极推动两地优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注册成立分支机构,推动区域职业技能提升。
专栏3 促进就业创业重点项目
1.“创业城口”基地建设项目。建立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或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家,吸纳入驻企业达45家,带动就业411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创业园、孵化基地、创意园等各类创业基地或多层标准厂房,为服务对象提供场地保障、创业指导、事务代理、融资对接、政策落实等社会化服务。 2.乡村振兴学院项目。依托筹建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指导“五位一体”的公共实训中心和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利用率高、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市级地方特色技工学校,建立乡村振兴学院,紧密围绕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现代商贸服务业、文旅业以及发展需要和生产实际,开设专业科目,为乡村振兴聚集人才。 3.“巴山工匠”项目:对接“巴渝工匠”二〇二五计划,结合我县实际,重点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领域,每年组织评选和重点宣传一批杰出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 |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部门间、省际间信息交换共享与业务协同,持续加强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建立完善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不断推进精准扩面,通过入户调查、电话联系等手段,逐一核实未参保人员信息,摸清人员信息底数;围绕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中青年城乡居民等重点群体,分类施策,运用媒体、微信群、宣传页、电话短信等突出精准政策宣传,引导其自愿参保;积极承办全市“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活动,集中宣传社会保障政策、社保经办便民举措等,通过全媒体宣传、现场互通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保积极性。促进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实际人群全覆盖。结合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实施,持续推进 “同舟计划”,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速经办服务创新,实现建筑业(建筑企业和建筑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应保尽保”,同时继续做好公路、水运、水利、能源等工程建设项目参保工作,并为迎接“两高”时代的到来,筹备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参保工作。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各项社保制度之间的转接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接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探索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促进就业、防范失业的长效机制,紧抓失业稳岗补贴发放工作,有序推动稳岗返还政策落实,形成“保企业、稳岗位、促就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制度预防工伤、促进康复的功能,完善浮动费率调整机制,强化费率杠杆作用,继续贯彻落实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政策,提高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质量。不断完善职业年金经办规程、转移接续办法、监管考核办法、计划监督和风险控制等制度,落实优惠鼓励政策。推进社保卡在一体化平台中的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实现社保卡相关业务跨省市“一网通办”。
3.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加强基金运行风险分析研判和监控,研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行政管理、经办机构、监督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社会保险稽核管理,严防基金流失。强化对社保基金收、支、管、投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形成行政监管、专业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增强基金管理的透明度,严格基金运行情况执法检查。推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办法、程序,畅通基金犯罪案件移交机制,对侵占、欺诈基金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将查处结果纳入社会保险信用记录,与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相连接。建立社会保险大数据应用分析机制和精算分析机制,用大数据分析风险、强化监督、优化服务。
专栏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1.社保卡应用推广“3.0+”工程。汇信息记录、自助查询、缴费和待遇领取等基本功能于一体,将办理事务逐渐扩大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领域;逐步激活社保卡金融功能,用于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业务;大力推广电子社保卡申领,整合更多功能,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总体目标。 2.职业年金业务系统建设项目。机关事业单位过渡期退休“中人”复算工作有序开展,职业年金账实匹配工作有序推进,准备期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全面记实,不断完善职业年金经办规程、转移接续办法、监管考核办法、计划监督和风险控制等制度,持续优化待遇核定相关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 |
(三)巩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强化劳动争议源头治理。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持续开展全覆盖式宣传,深入工业园区、企业、乡镇,开展系列法律宣讲活动,不断提高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和职工理性维权意识。积极推动行业商会(协会)、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牵头作用,建立完善年度联席会议制度、裁判文书抄送制度、定期信息通报制度以及重大事项沟通等制度。加强与用人单位所在地党政机关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对重点用人单位实行常态化走访。加强对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指导与管理,对其进行系统化、定期性和专项化的用工培训,增强对劳动用工风险防控的培训指导。稳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覆盖率,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开展规范用工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劳动保障守法诚信“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引导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强化预警,完善争议处理形势研判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争议处理统计分析工作,加强形势研判,不断提高分析研判的科学性,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加强部门协同,组织协调处理重大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依法及时妥善处理涉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的信访案件。
2.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强力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等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有效查处案件。组织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和专项整治,联合开展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行动,加大对拖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治理欠薪长效机制,将欠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县农民工工资无拖欠。
3.规范工伤认定流程。严格依法依规办好每一起工伤认定申请,不断完善工伤认定内部规章制度,依法办理各类案件。加大外出调查力度,做到重大、疑难案件必到现场,防范冒名顶替、转移事故地点等骗保现象的发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和联系,提高办案水平。强化工伤认定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时限处理案件,在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及时化解劳资矛盾。
4.推进“互联网+调解”。基于“互联网+”理念搭建政府服务、法律服务平台,创新探索城口县“互联网+调解”模式。健全我县“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为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供调解在线申请、相关法律政策和案件处理进展查询等服务,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打造集视频会议、视频调解、远程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企业三级调解工作视联网平台,实现调解工作全面贯通,上下联动,对争议案件做到点对点对接、点对点互动。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和基层调解组织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的作用,通过法律专家或人民调解员远程视频调解,引导争议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矛盾纠纷。培养多元化调解主体,开拓多元化调解渠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资源实现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不断推进微信、手机APP、电脑端等不同劳动争议接入渠道建设,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专栏5 巩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重点项目
1.仲裁场所标准化建设。按照《重庆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场所建设规范》形成“一厅、两室”布局,即“十四五”期间,建立标准化立案接待服务大厅,实现咨询、调解、立案、缴费、保全等一站式服务;设立仲裁业务档案室一间、调解室一间,提高调解效率,努力打通劳动者维权“最后一公里”。 2.仲裁员队伍建设计划。确保专(兼)职仲裁员配备与仲裁员规模及其案件数量相适应,专兼职仲裁员配备比1:1,仲裁员与书记员配备比1:1。配备调解员、仲裁员55人,其中专职仲裁员5名、兼职仲裁员5名及以上。 3.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启动劳动保障预警平台建设工作,对我县用工单位及农民工个人信息、实名制考勤、工资专户资金缴存、银行代发工资、工资保证金存储等进行动态监管,同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 4.县、镇(街道)、村三级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以葛城街道、巴山镇、高燕镇等劳动用工较为密集的镇(街道)为劳动关系预警主体,以劳动关系协调员、调解员、协管员为抓手,建立三级劳动关系预警体系,并在乡镇(街道)设立2-3个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涉及劳动关系的突出问题。 5.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根据执法实际需求,配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执法记录仪、视频监控等记录设备;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6.和谐劳动关系培育计划。打造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全县每年选树3名市级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力争3年内实现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配备至少1名劳动关系协调员,乡镇(街道)配备的劳动关系协调员能够基本覆盖辖区小微企业的目标。打造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探索培育打造3家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园区、企业等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中打造金牌调解组织2-3个。打造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在全县重点企业中培育20户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服务一批新注册企业,力争服务250户新注册企业。 |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完备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创业就业“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县联网、信息共享”。提高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对全县各类人员就业、失业、培训以及政策享受等信息实时记录、动态管理。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实现就业创业信息畅通、政策查询便捷、法律咨询无障碍的“一站式”服务;强化服务平台的宣传功能,加大创业环境、特色、帮扶政策、优秀事迹的宣传,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创业;拓展平台的招聘求职信息汇集、发布功能,创新开展网络直播招聘公共就业服务,探索人力资源供需线上智能匹配线下精准对接的“互联网+”创业就业新模式。推动公共招聘网和公共就业服务数据与四川省共享,定期交换劳动力流动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推进职业指导服务和标准化建设,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就业创业服务超市模式,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技能培训、求职信息登记、职业中介服务和劳动关系维权等服务。
2.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社会保障经办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性。建立社保网上业务应用系统,扩大包括申报、缴费、信息查询等业务活动在内的网上办事业务范围。引入自助服务模式,满足参保人员自主办理业务、自助查询打印等需要。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由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业务规程、内控制度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经办标准体系。梳理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整合经办规程,简化办事流程,制定全市统一的业务经办操作指南,合理下放业务权限,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实现社保业务“优先网办、全域通办”,方便群众办事,推动网上服务、自助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互补联动发展。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积极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普及“重庆人社”“重庆社保”等服务平台,促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行职称申报查询网络化,充分利用共享数据,实现从申报材料组织、审核推荐、评审申报、证书查询等各环节网络化。加快业务系统建设,补齐功能短板,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档案一体化闭环管理。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实现与国家平台应接尽接,网上服务事项应上尽上,纵向延伸,横向拓宽,推动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社保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经办、业务协同、数据共享。运用重庆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渝快办”移动端,实现与四川省人力社保政务服务通办事项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
4.提升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助推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常态化移交。在市级示范社区的引领下,推动我县积极打造县级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充分发挥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社会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作用,为城乡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紧紧围绕活动场所建设、身心健康服务、特殊群体关怀等主题,努力拓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内涵和外延。
5.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标部、市两级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健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持续推进“标准化+服务”。努力将优化服务、提高满意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内部标准,探索制定增强基层平台服务能力的地方标准。
专栏6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1.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从经办流程、文明用语、首问负责制、社保视觉标识系统等方面落实标准化建设,打造群众满意的社保服务,树立社保系统服务民生良好形象,规范公共服务事项、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并将行风建设纳入日常工作常抓不懈,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堵点问题,精简办事材料,积极优化营商环境。 2.基层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完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广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县级、乡镇级、行政村级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 3.“3+X”综合柜员制。以就业、社保、劳动关系为核心,链接拓展业务,形成有机整合的统一体,对业务实行“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实现窗口工作人员“一岗多能”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提升经办效能。 |
(五)全力推进劳务经济工作
1.做好重点群体劳务输出工作。对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集中人员下乡入户调查,逐村逐人采集信息,建立劳动力实名制信息台账;强化与山东临沂的对口协作关系,并与山西省、河北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广东省等务工主要地开展劳务输出常态化合作。在“城口人才网”、“爱上城口”等平台内发布用工地务工需求信息,逐步实现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转移。整合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力量,免费代理输出劳动者追讨劳动工资、档案代管、社保转移等方面的服务,充分保障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开发治安维护协管、护路员、保洁员、养老护理员等公益性岗位。扎实做好劳务经济奖补兑现工作,实行就业失业全域通办制度,发放跨区域就业交通、一次性求职创业、灵活就业社会保险等补贴,并加强对申报对象的审核把关,确保补贴对象准、补贴资金准。开展国际劳务输出项目,引导劳动力向国外转移。
2.创建城口劳务品牌。依托我县地缘、人文等传统优势,以项目和产业作支撑,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围绕相关行业,挖掘和培育劳务品牌领军人物,大力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典型,强化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务工光荣、服务劳务”的浓厚氛围。联合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市场监管局等多个部门,通过申报商标注册、树立和表彰典型、技术培训颁发技能证书、搜集和发布信息、跟踪调查和服务等方式扶持和推动我县劳务品牌的发展。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先机,与四川省各市(州)及所辖县(市、区)开展合作,共同向市局、省厅申报建立劳务培训基地互认机制,共建共享区域性劳务培训基地,建立技能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共同打造大巴山建工、大巴山保姆、大巴山厨师等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3.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结合劳动者实际需求,开设乡村旅游、客房服务、畜牧兽防服务和家政服务专班,采取先理论教学后实践体验的小班式教学模式,实施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实现乡村振兴与“振智、振志”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培训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强化培训期间对学员的食宿保障、安全管理和训后就业服务。对在龙田乡和岚天乡的试点经验进行扩面,推动山东省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宋娜团队)成立培训中心,为建筑业发展、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4.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采用劳务协作联络站模式,“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方式,实现劳务输出地负责人与用工地直接对接,为城口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招聘、输送到就业、跟踪的一条龙式服务链。强化劳务经纪人宣传优势,在利用进村入户和互联网媒介等方式宣传推荐就业岗位的同时,借助“亲带亲、戚带戚”的口碑模式,发挥其动员作用,提升宣传效果。鼓励发展一批市场化、特色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重庆国际劳务培训中心有限公司,提供海外优质职业培训及就业岗位。
专栏7 劳务经济工作重点项目
1.“城”乡技术培训计划。针对我县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畜牧业、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课程,精准对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保障有需求的劳动力掌握1-2门有用的实用技术。 2.劳务品牌建设项目。积极培育“巴山月嫂”、“城口工匠”、“渝东北建筑工”、“城口焊工”、“城口师傅”、“城口格格面”等特色劳务品牌,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出3-4个能“鸡鸣三省”的劳务新品牌。 3.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计划。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劳动经纪人,为劳动者的就业创业和流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培育7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劳务经纪人400人,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
(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持续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部、市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逐渐形成配套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体系。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组织竞聘上岗,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核奖惩、辞退解聘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使用。
2.落实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国家和市级部署,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倾斜,以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推进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强化福利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工资管理,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人才发展工作重点任务
为实现“生态发展当标杆、绿色发展当示范”的整体目标,坚持生态立县、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工业富县、旅游稳县的理念,以培养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人才资源为重点,将切实把人才发展作为城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组织部统筹下协同县教委、县经济信息委、县民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农业农村委、县文化旅游委、县卫生健康委、县工商联、县科协等联合发力,力争银行、国土规划、财政税务等多方支持,共同促进我县人才扩容提质,规模与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十四五”期末,培育经营管理人才200人;培养造就50名优秀企业家;培育10个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研发团队;培养和引进1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新增培养10名技师和高级技师;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00人。
(一)着力扩大各类人才存量
以“十四五”城口战略发展的重点产业为指导,根据人才需求特点进行,综合利用专业设置调整、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实习实践基地、定向培养等方式推动农村技能人才、文旅人才、卫生健康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现代服务人才、数字化信息化人才、生态环保人才、新能源新基建人才等的分类定向开发培育。培育一批骨干型人才中介机构,与妇联、民政等部门联动,深入基层挖掘农村能工巧匠、乡土人才。修订完善《城口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畅通人才招揽绿色通道。实施“走出去”战略,精心打造城口宣传影视,充分利用融媒体塑造城口名片,增强人才吸引,建立远程招聘平台,通过跨区、跨省的社会招聘、组团招聘,做大人才总量。通过在渝川陕各院校建立招聘基地,强化区域优势宣传、用人单位风采展示、职业能力培训、创业贷款等方式扩大大学生流入量。
专栏8 扩大人才存量重点项目
1.农村新型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围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食品链、农村生态环保等产业需求,采用县整合提供培训资源、乡规划设计方案、村多样形式落地的组合方式,开展分批次、系统化培训,以本地开发本地使用为主,切实服务于农村发展。 2.现代服务人才储备计划。围绕“两高”和渝川陕交界的交通优势带来的边贸物流、康养、信息服务、现代商贸等产业发展趋势,锚定国内产业发展经验丰富的地区,通过选派骨干学习、邀请专家辅导、回引专业人才等方式,开发一批带队领头人才,再逐步展开本土传授,扩大人才队伍。 3.文化旅游人才提振计划。围绕乡村康养旅游、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化旅游协同示范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江城”特色城镇等战略规划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就业发展的宣传力度,用文化旅游本身的精神内涵唤起人才职业兴趣,引导就业选择,配合专业化培训、能力评级体系,提升文化旅游人才从业技术含量和获得感,提高稳岗率。 4.大巴山区学生定向资助计划。对我县部分学生进行定向资助,引导学生就读我县战略规划重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签订定向就业服务协议,培养一批在乡大学生、乡村治理人才,形成持续性人才补给。 5.女性人才激活计划。组织本地赋闲妇女分类分班参与专业技能培训,从中发掘一批女性骨干人才,利用女性群体间的情感纽带和妇联的宣传帮扶,进一步激活更多赋闲妇女加入其中。 |
(二)加快填补紧缺人才缺口
锁定“两高”时代、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功能定位和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带来的交通、全域旅游、文化、环保、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摸清紧缺人才数量类型,充分利用“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政策,同时发挥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功能,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引进。每年编制重点行业紧缺人才目录,实施县长直聘计划、人才众筹计划,依托全市鸿雁计划、英才计划等契机,整合全县力量,针对性开展高层次紧缺人才、领域技术支撑人才的引入。统筹实施民生事业专业人才计划,重点实施“城口县百医人才培养工程”“城口县名师人才培养工程”,为推动医疗、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三是充分利用我县富余劳动力丰富的基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开展转岗赋能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好人才规划和储备,逐步将外输的重体力劳务人员转化为服务于我县产业发展的技能劳务人员,并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专栏9 填补紧缺人才缺口重点项目
1.紧缺人才目录计划。每年定期由组织部、人力社保局牵头,采集重点产业、行业、项目的人才需求信息,结合城口现有的人才数量、类型、质量,梳理编制紧缺人才目录,以增强人才引进的精准度。 2.人才回引计划。聚焦高层次紧缺人才、领域技术支撑人才,加强校企政企合作,回引一批高层次紧缺人才和技术人才,突破人才瓶颈,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立足县域实际,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类专业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改善全县干部学历、素质结构。 4.重点产业“两高”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为目标,在锰钡等新材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通过脱产学习、远程教育和出国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10名高级研发人才;以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为目标,通过职教中心、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培养造就20名高技能人才。 5.统筹实施民生事业专业人才计划。重点实施“城口县百医人才培养工程”“城口县名师人才培养工程”,采取定向培养、交流学习、顶岗锻炼等方式,培育医疗技术人才100名、教师100名。 |
(三)积极推进人才柔性引进
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重其所酬的招才引智新理念,采取挂职、借用、咨询、讲课、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资源,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增加政策资金服务的投放力度,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以项目为载体,团队为核心,提高引才引智的效能;深挖善用“政策组合”,“十四五”期间,通过建立2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专家大院、每年引入10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5个市级专家服务团等途径增加柔性引入人才的规模和产业覆盖面。开展“文旅引智”,充分利用我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吸引专家以康养、旅游、研修等多种形式“走进来、住下来”,为我县发展提供智力帮扶。注重发挥城口籍在外人士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强与社会第三方机构的沟通和联系,为我县企业联系与利用高级技术人才和最新技术建立通畅渠道,为城口籍专家、学者及成功人士报效家乡搭建平台。
专栏10 柔性引才重点项目
1.城口籍外地专家库。结合城口产业发展需求梳理“技能清单”,对应寻找专家能手,对为其中的城口籍外地专家建档入库,进行定期联络和动态跟踪,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邀请专家回乡助力,设立献智记录和评级体系,与回乡服务、表彰评选联动,激发专家热情,盘活用好专家库。 2.“城商回归”计划。梳理城商主要聚集地,及时了解在外城商情况,探索建立党组织,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走亲城商”行动,举办乡贤座谈会,持续推动建立异地商会。建立挂钩联系机制,围绕我县“123”产业发展格局,由政府牵头,整合各区域内高关联性企业,加强沟通和对接从事相关行业的在外城商和项目,带着产业地图、招商地段、优惠政策等主动上门宣传,热情邀请其回乡考察和投资,配套出台投资创业服务保障政策。 |
(四)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结合我县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布局,在人才引进培育过程中提高专业化要求,逐步提升人才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稳步提升用人标准。教育人才学历要求提升至本科及以上,社会工作人才、文旅人才学历要求提升至专科及以上,加大卫生人才的研究生学历占比,将专业要求纳入招考条件,促进专业化、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比例明显提升。二是持续提升各类人才持证率。加强技能人才资格认证,鼓励从事社会服务的党政机关、40岁以下的国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城市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到50%以上、每个农村社区(村)有1名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提升文化旅游、生态健康等领域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比例。三是加大人才回流和全日制研究生考核招聘力度,特别是旅游、文化、中药材、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生态康养等我县特色产业人才,主动对接市内外城口籍学生、留学归国人员等。
专栏11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重点项目
1.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工程。创办经营管理人才论坛,将年度峰会与季度沙龙相结合,就我县产业行业热点问题研讨交流;建设自主网络学习平台,促进人才学习提升,营造共鸣环境,增强驻留城口发展信心。 2.党政人才队伍优化工程。根据人才成长规律,采取挂职、聘任、调任、公开选拔等方式,打破人才身份、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加大党政领导人才引进力度,到“十四五”期末,培养20名专家型党政领导人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不低于40%。 3.社会工作人才升级工程。与市内外开始社工相关专业的高校建立定点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和社会组织专业重点实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专业能力培训相结合的人才质量提升模式,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持证率,到“十四五”期末,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00人,城市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到50%以上,其中大学以上学历人数超过50人。 |
(五)协同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树立持续学习的人才发展观,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提升系统,盘活本地现有人才的同时,也为引进人才提供成长空间。一是设立人才提振专项基金。为人才培训培养、学习提升、职业等级鉴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通过学费减免、补贴等方式鼓励在职学历提升。二是大力开展跨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将市内外扶贫帮扶结对地区转化为战略合作地区,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市“一区两群”战略布局的机遇和渝川陕交界的区域优势,开拓更多协作地区,建立长期人才交流机制;强化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重点行业企业定期互派优秀人才交流挂职;挖掘与结对地区的人才合作渠道,依托结对地区高校资源优势,实施跨校特色专业共建、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产业优势地区的交流合作,联合举办重点产业技术人培训班。三推动行业职业交流培训定期化、规范化。借助专家大院、科技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等平台,形成科技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育基地;加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高层次人才考察交流会、研讨会、研修班;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试用期培训纳入转正定级的条件,把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年度考核,形成约束机制。四是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现编制和岗位总量管理、县域人事关系集中管理,通过双向选择、激励政策,以合理有序流动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
专栏12 提升人才整体素质重点项目
1.协同发展结对计划。抓住渝川陕交界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万达开、万开云、城宣万等区域协同发展浪潮,深入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将互派挂职、交流学习等纳入定期化、规范化轨道,持续稳步开展。 2.特色产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在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战略产业中,至少建立一个对应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发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引入竞赛评优、强化实效检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形成产业人才培育的示范点,借助一区两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协同契机,辐射渝东北、渝川陕地区,形成人才培养品牌。 3.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养成计划。每年开展1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管理能力,每年评选优秀负责人10人,宣讲对学以致用、转化成效明显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给予奖励表彰,组织经验交流,扩大示范引领作用。 4.人才成长激励工程。举办人才论坛,推进人才上讲台制度,激发人才持续学习、自我提升为核心,制定成型人才标准,定期评选表彰成长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通过政府授予称号、行业奖励、配套成长支持计划(委派培训、国际职业能力认证等),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起到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效果。 5.激发人才发挥作用。深入实施人才项目,探索农村实用人才组团服务乡村振兴等,激发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新时代。 |
(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岗位要求,以及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等域情,探索制定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考评标准,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各类人才考评方法,提高考评的科学性,确保人才考评的公开性、透明性、独立性、公正性。二是探索专业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就我县急需的行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争取试点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单设学科组,单设评价标准、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所获资格在县域有效,对应享受相关层级人才称号和服务。三是建立人才积分管理制,制定科学的积分标准,将人才贡献与所享受服务的内容、时效、层次挂钩,切实激励人才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提高效能成果转换。四是加大对县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园、创业平台等的资金支持,加快出台人才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成果分级管理制度等,开拓从个体到团队、从固定补贴到浮动经费、从现金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成果激励,强化人才待遇与成果产出挂钩,激发人才实干动力。
专栏13 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重点项目
1.人事考试中心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人事考试中心一个,积极承担全国统一组织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考务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组织部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公开遴选、公开选调等考试的考务组织工作,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服务工作。 2.企业人才发展力激活计划。打破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充分调动企业自身在人才发展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开设专项资金,对企业引进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级技师等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或补贴,对企业引进的通过认定的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5年内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个人。对在人才发展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在“十四五”期间,围绕我县生漆工艺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
(七)提升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优化人才服务。对高端人才实施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提升服务暖心度,激活重庆英才卡的服务功能,在家属安置、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方面实现一站式办理,一键式联动;二是切实关心人才实际困难,定期进行调查,汇集各类人才迫切希望得到帮助的急难事项,及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三是深化开展人才安家工程,持续筹集人才安置房,满足引进人才的基本需求;定期组织人才交友互动,营造暖心的生活环境。四是建立立足我县、覆盖渝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公共实训中心,加大人才服务专业化、规范化。
专栏14 人才综合服务保障重点项目
1.人才数据库工程。逐步推动全县人才总库建设,摸清、摸准人才总量、结构分布、需求缺口、在外本籍人才等情况,科学设置人才分类,建成集党政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基本信息的人才数据库。 2.骨干人才暖心工程。通过乡情文化、地方特色活动以及企业的和谐文化,提升员工的情感满意度,激发本地人才报效故里的热情,增强外地人才对当地的亲切感,以更好留住人才。 3.高端人才公寓工程。用3年时间,投资5000万元,新建高端人才公寓100套,制定申请使用标准、退出机制和管理制度,发挥对人才的激励、定心作用,吸引高端人才来我县“筑巢”。 4.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合理配置人才周转房、青年人才驿站等人才周转用房,优化升级配套设施设备,着力打造舒适的人才居住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引高端人才来我县“筑巢”。 |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按照“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原则,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力度,强化对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和重大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分析,对规划实施中重难点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增强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加强目标导向,建立规划执行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科学设置评估指标,加强对规划实施各阶段质量水平的评估。
(二)加大财政投入
按照相关法律和建立公共财政机制的要求,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积极争取中央、市级和县级支持,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基层宣传工作,畅通基层宣传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氛围。
(四)推进法治建设
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仲裁法》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实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各项事项规范化、法制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五)推动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川陕革命老区、万开云板块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快形成竞争有序、绿色协调、联动发展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各项工作内外联动与优势互补。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