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算/决算>预算>政府预算

[ 索引号 ]11500229750082850H/2025-00004 [ 发文字号 ] [ 发布机构 ]城口县财政局 [ 主题分类 ]财政 [ 成文日期 ]2025-01-20 [ 发布日期 ]2025-01-20 [ 体裁分类 ]财政预算、决算

城口县2025年度政府预算公开

城口县2024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25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51在城口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城口县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立足三县一城一枢纽建设大局,着力推进六个示范区建设,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919万元,增长60%。其中,税收收入30439万元,增长2%;非税收入41480万元,增长172%。加上上级专项补助364785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77180万元(含再融资债券),以及调入资金15200万元、上年结转7894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608024万元。

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3537万元,增长12%。加上上解支出9099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69343万元,以及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227万元、结转下年40818万元后,支出总量为608024万元。收支相抵,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1. 重点支出执行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396万元,下降18%国防支出87万元增长102%。公共安全支出12010元,增长2%。教育支出62599万元,增长1%。科学技术支出630万元,增长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56万元,下降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855万元,增长5%。卫生健康支出30066万元,增长4%。节能环保支出26984万元,增长5%。城乡社区支出20266万元,增长198%。农林水支出133642万元,增长20%。交通运输支出20919万元,增长20%。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733万元,下降10%。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170万元,下降21%。金融支出206万元,增长587%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861万元,下降60%。住房保障支出18964万元,增长40%。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2336万元,增长229%其他支出3402万元增长177%债务付息支出22230万元增长4%债务发行费用支出4万元,增长300%

2. 预备费执行情况。2024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3700万元全年未使用结余3700万元按规定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3.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执行情况。2024年初,未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年底通过统筹结转结余、零结转收回、政府性基金调入等方式补充25000万元。2025年初,动用25000万元用于平衡预算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0万元。

(二)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692万元增长0.1%。其中,全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1139万元,下降30%。加上上级专项补助23164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153000万元、上年结转等11415万元后,收入总量为232271万元

全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0652万元下降4%。加上上解支出1684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54500万元,以及调出资金15200万元、结转下年20235万元后,支出总量为232271万元。收支相抵,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400万元增长47%。加上上级专项补助17万元、上年结转226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6677万元

全年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转下年6677万元,支出总量为6677万元。收支相抵,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四)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由市级财政统一编制,县级财政不单独编报。

当前,正处于2024年财政决算核算办理阶段,结转及部分支出功能科目数据因决算办理要求可能发生相应调整,相关变动情况我们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在《2024年财政决算报告》中按程序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五)地方政府债务执行情况

1. 举债规模和结构。2024年底,全县地方法定政府债务余额为126.9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6.9亿,专项债务余额60.09亿元,均在市财政局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

2. 使用情况。2024年,全县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共计230180万元。其中,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77180万元(其中,新增债券15800万元、占比20%,全额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再融资一般债券61380万元、占比80%,全额用于偿还到期存量债务),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53000万元(其中,再融资专项债券59200万元、占比39%,全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新增债券93800万元、占比61%,全额投向重点领域建设,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31000万元、占比33%,用于物流基础设施18000万元、占比19%,用于交通基础设施2000万元、占比2%,用于社会民生事业31800万元、占比34%,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11000万元、占比12%)。

3. 偿还情况。2024年,全县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45176万元。其中,政府一般债还本支出7963万元、付息支出22230万元,政府专项债付息支出14983万元。

总的来看我县政府债券资金依法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充分落实偿债资金来源,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未出现偿付风险。按照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测算,预计我县综合债务率为229.6%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二、2024年财政工作情况

(一)坚持以政领财,全力保障重大战略。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支撑体系,全力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落地见效。

1. 推动对外高水平开放。抢抓双高时代发展机遇,积极融入联动发展平台,支持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保障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迭代升级十项行动”“四张清单,推动58项政策有效转化、48项重大改革纵深推进、30个重大平台彰显成效,投入150686万元,保障重点项目资金支付率达82%推进资源互利共享,联动万源共同争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争取项目7个,推动万源至城口天然气长输管道实现投入5000万元,加快建设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城宣万山地综合实训基地。投入19700万元,提升亢家寨及亢谷旅游基础设施,共建大巴山旅游度假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施交通通信、畅游巴蜀等便捷行动,落实川渝通办355提升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水平。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投入3372万元,打造内畅外联交通路网,推动城宣大邻高速公路(城口段)前期工作有序实施,S301城万快速通道县城至八台山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加快培育对外开放型经济,投入520万元,提速发展现代物流,着力打造秦巴山区区域性边贸中心,推动本地特色产品城口老腊肉及香菇等农产品出口130余万元、氯化钡新材料出口100余万元。

2. 推动城乡深层次融合。支持小县大城加快试点,推动城乡资源集聚、布局优化,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统筹交通建设,投入11880万元,全年建设联网路建设230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47公里,推动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投入3083万元,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保障重点景区、产业基地、乡镇之间干线公路衔接和升级改造。统筹住房建设,坚持老城减量提质、新区有序开发,投入1707万元,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投入1183万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统筹人居环境改善,投入265万元,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设旅游功能县城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投入2829万元,强化垃圾处理、市政维护、乡镇市政设施运行维护,提升城乡环境治理能力。

3. 推动乡村全领域振兴。全面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落实五个振兴要求,深学千万工程经验,迭代实施四千行动,全力支持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投入222万元,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和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落实产量大县、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种粮农民补贴等政策,抓好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投入3109万元,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加强撂荒地治理,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000,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投入1045万元,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扩大食用菌、茶叶、核桃、蜂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提升乡村建设治理水平,投入500万元,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82%垃圾分类覆盖率提升至100%、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91%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10095万元,补齐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短板。投入6830万元,支持大中小型水库、防汛抗旱设施等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供水设施。

4. 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投入600万元,提质建设国家储备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投入774万元,开展增绿扩绿行动,推动林草修复。投入181万元,盘活人资物资,壮大生态护林员队伍,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47372万元,加强县域污染防治,一体推进九治攻坚,保障污水、锰污染等生态整治需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3天,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拓宽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通道,积极参与全市排污权、用水权、生态地票交易,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加快推动碳排放交易。

(二)坚持创新育财,全面提振发展信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功能,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生态优化,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质发展文旅康养、中药材、老腊肉等重点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构建1+3+N现代化产业体系,投入10500万元,升级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中药材、绿色建材及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主导产业,全年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亿元,绿色建材、钡新材料产值达到2.2亿元,新增培育两品一标一名牌28个。推动园区平台建设,投入18000万元,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升服务配套设施,全年入驻园区开发区企业达到62家,实现年产值达到13亿元。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投入150万元,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城区特色商业街区功能和业态。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投入910万元,培育生态康养、休闲露营、农耕体验、研学写生等新业态,举办大巴山消夏康养季、彩叶文化旅游季等活动吸引旅游消费。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7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分别增长17%43%发展直播经济,推动特色产品多渠道销售,电商销售额高达34500万元

2.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强科技领域发展政策供给,坚持科技支出只增不减,投入565万元,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投入10500万元,着力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现代中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老腊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品质。营造友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投入465万元,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新增科技型企业68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5深化优质人才引育行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院交流合作,投入78万元,引进专家人才60余人。

3. 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多措并举稳投资、促消费。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全年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0501万元,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争取重大项目拉动有效投资,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全年争取中央基建投资项目16个、29211万元,增发国债项目22个、35169万元,超长特别国债项3个、13875万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投入497万元,开展市场主体培优倍增行动,大力推动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股上市,现有县供电公司、天宝药业、金宝饲料等亿元级企业4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限上商贸企业3家、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家。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采购政策,政府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微企业的采购金额高达21700万元、占比94%,增长18%

(三)坚持为民用财,稳步增进民生福祉。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 统筹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投入2453万元,推动优化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投入9700万元,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城口育才中学建成投用,实施明通小学改扩建、修齐中学改扩建、职教中心实训楼搬迁等项目。投入985万元,提升办学教学能力,高考大学录取率、本科上线率创历史新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100%支持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投入2467万元,不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和幼儿园保教质量。

2. 改善提升就业服务。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投入2542万元支持高校毕业、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步就业。投入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更多群众就业。投入972万元,支持脱贫人员转移就业、脱贫人员职业培训及公共就业创业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投入1424万元,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围绕产业链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优化人才留用,投入475万元,关心支持青年事业发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落户城口、建设城口,让人才在城口更有为。

3. 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卫生医疗资金4347万元,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提升全县医疗救治水平。投入基层医疗卫生资金3678万元,着力优化县域医疗机构布局,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投入医疗提升资金1108万元,逐步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数据贯通,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4.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投入14116万元,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750元、610元,将城乡特困人员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975元,及时兑现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退役军人困难帮扶等政策。投入1170万元,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福利事业。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投入1430万元,推动第四、第五、第六老年养护中心建设和设施设备改造和第八老年养护中心项目前期建设。投入190万元,实施社区养老服务组网综合体项目,完成8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规范管理社会保险基金,序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投入971万元,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未就业人员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

5. 纵深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巩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打造乡镇文化建设基地,投入文化场馆、文化站免费开放等资金727万元,打造多样化文娱空间。加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投入,投入2538万元,完善图书馆、体育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开展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环境整治,新建口袋公园3个。投入457万元,支持举办重庆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乒乓球赛等大型赛事,助力全民健身。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投入140万元,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坚持改革兴财,持续提升治理效能。坚持整体智治,全面落实中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部署,持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资金使用效益。

1. 扎实推进数字财政建设。聚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报告、运行监测、债务管理、绩效管理等财政核心业务,升级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构建20个一级、63个二级应用场景,设置158条预算管理、资金支付预警规则,形成一批管用、好用的智能模块,全面监督预算单位预算编制及执行合规性、合法性,助力财政业务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

2. 巩固拓展三攻坚一盘活改革。对标市县两级年度目标任务,围绕止损治亏、瘦身健体、盘活存量、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实现减亏18户,完成率106%;实现扭亏3户、压降企业法人户数15户、隐债清零并退出融资平台名单2户,完成率均为100%持续助力园区开发区改革,坚持亩均论英雄,完善园区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标准,完善园区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标准,清理低效工业用地100亩,新增工业用地按标准地出让达到10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8%全力支持政企分离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政企分离改革任务,12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实现脱钩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全年完成核算入账资产163笔,完成率100%;盘活资产28.9亿元,完成率337%;回收资金8亿元,完成率144%;完成确权登记资产265笔、确权面积275.3,完成率100%

3. 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乡镇财税分成改革,修订收入分成机制,设置体制补助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提升税源培植积极性。推进财务人员管理改革,配齐出纳、会计等财务人员2名及以上,实现基层财务人员由乡镇(街道)自行选派任用,有效解决一人多岗带来的管理混乱问题。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全面清理现有部门项目,取消支出基数,梳理形成必支出事项清单,将预算安排与预算编制质量、重点绩效评价、审计监督检查结果挂钩,提升预算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4. 创新探索全面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打破专项资金安排部门化、科室化的分配格局,全力保障大事要事项目的资金需求。深化预算绩效管理,落实落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做到预算决策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运用,实现384个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全覆盖,事前绩效评估项目3471个,绩效监控项目2859个,重点绩效评价项目10个。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压减三公预算,年初三公经费预算编制较上年减少123万元、下降9%(其中,公务接待费用较上年减少156万元、下降34%)。进一步压减商品和服务支出,全年商品和服务支出较上年减少7013万元(其中,办公费减少3839万元、公务接待费减少143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减少32万元、会议费减少119万元、培训费减少290万元等)。优化政府采购管理,支持供应商无障碍”“不限时参与投标、异地投标,审批同意12家企业电子保函申请,推动实施政府采购项目1452个、23724万元,及时处理教育、医疗等领域政府采购投诉案件16件。

(五)坚持协同护财,坚决兜牢安全底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迭代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1. 坚决支持平安城口建设。提升社会法治治理效能,投入法治建设资金506万元,推动司法为民,提升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公共法律服务、普法宣传工作水平,支持基层司法所、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健全防减救灾保障机制,投入9535万元,加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防范化解煤矿及重点非煤矿山、尾库矿、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重大风险安全。打好安全生产保卫战,投入4160万元,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支持更新改造升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常态化开展危化品、交通运输、燃气、消防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

2. 全面防范化解运行风险。落实政府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序时安排预算足额还本付息,同步强化政府债券项目管理,多跨协同建好用好项目库,组织常态化、规范化审核,提高债券项目成熟度、收益性,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抓实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推动法定债务与隐性债务合并监管,实现全口径、常态化监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的优先顺序,足额编制三保预算,全年安排三保预算172335万元、三保项目1095个,重点采取统筹三本预算、争取市级倾斜、盘活存量资金等措施,增强三保保障能力。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财会监督发现问题清单和闭环管理机制,开展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绩效检查5次,发现问题261个,已整改261个。

为完整反映全年大事要事等财政保障情况,以上全县财政投入为汇总数据,部分资金存在交叉。

(六)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坚决履行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责任,认真落实《预算法》等财政法律法规,自觉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办事,持续提升预算管理法治化水平。

1. 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尊重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对预算草案、预算调整及执行情况等重要事项,均做到提前报县人大财经委初审,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依法向县人大及常委会报告。认真落实人大决议决定,严格执行县第十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决议决定事项均有效落实。接受县政协民主评议,及时报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全面落实细化预算编制等反馈意见,配合开展半年经济形势协商座谈等工作。

2. 认真办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坚持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科学决策、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建议提案办理质效。2024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2件,政协提案170件,其中财政部门承办人大建议6件、政协提案4件,办结率和时效率均为100%。充分研究吸纳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有效推动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城口县国有建筑企业等建议落地落实

过去一年,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各类约束明显增多、大事要事交织叠加,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级财政克难前行,顶住收入乏力、支出剧增、风险上升等多重压力,通过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推进三攻坚一盘活、强化县级资金统筹、加大收入组织分成激励等方式一分一厘抓收入、固财力,通过压减一般性项目、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等方式精打细算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支出时序,多方筹措牢牢兜住三保底线、严密防控运行风险有力保证了全县重大战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有序实施,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撑。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短期内财政收支运行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增收挖潜渠道窄。

1. 税源基础不牢,从税占比看,本级税收占比长期位于40%边缘,本级收入结构不优。从税源结构看,主要依赖房地产业及其带动的建筑业,呈现增长乏力、投资转化不够等问题。以房地产业为例,全口径税收占比从2023年的20%下降至今年的7%;以建筑业为例,在到位中央及市级投资等超20亿元的情况下,仅完成全口径税收1.35亿元,税收贡献与财政投入明显不匹配。

2. 非税收入结构不佳,1—12月,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完成4.15亿元,其中,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3.13亿元、占比7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0.42亿元、占比10%,罚没收入0.34亿元、占比8%,从构成看,非税收入主要依靠资产处置带动增长,特许经营权出让空间有限,挖潜增收难度大、可持续性差。

3. 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交易宗地成本价格测算、收益分配等环节,市场主体参与度不够,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土地成本性支出占比较高,零地价”“负地价等情况偶有发生,土地成交价格低于市场预期,净收益下滑趋势明显。

(二)刚性支出压缩难。

1. 三保支出较大特殊群体、基本公卫、社保基金等到人到户补贴逐年提标,教育领域生均补助、学科建设等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年初预算安排的社保、医疗、教育、人员待遇等支出增幅高达5%能上不能下,呈增长态势。

2. 增支事项较多,年度执行中,数字化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河南岸治理等重点领域增支需求已超过1.5亿元,部分事项形成以后年度的基数性增支,财政紧平衡状态延续。

3. 紧日子意识较弱,绝大多数部门能带头过好紧日子、守住钱袋子,但个别预算单位的氛围还不浓厚,三公经费未严格落实只减不增等要求,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够精细、资金发挥效益不够好。

(三)风险防范压力大。

1. 还本付息压力逐年增加,2021—2023年,政府债务还本付息从1.33亿元增长到3.51亿元,2024年还本付息支出约4.5亿元,在刚性支出持续加大情况下,保障相关支出需求难度较大。

2. 调节能力有所减弱,虽然通过压减支出、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盘活存量资金等手段,有力保障了重点领域支出需求,但刚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提高,预算平衡难度不断加大。

(四)资金绩效提升难。

1. 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有的预算单位财政财务人员对制度不够了解、对业务不够熟悉,单位会计核算、预算编制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有的预算单位仍然存在保盘子”“留基数”“基数加增长的老观念,导致年初预算代编规模较大、细化程度不够。

2. 资金统筹不够全面,整合归并不够,仍存在多部门共同投入使用方向相同、政策目标一致的项目;结余留用不够,政府投资节约资金未能合法、合理、有效用于三保等大事要事。

3. 绩效管理不够到位,部分预算单位编制支出项目时,未充分考虑项目是否有足够的支撑政策、细化的支出标准、分年的资金安排、跨年的项目平衡,对立项必要性、实施可行性、投入经济性等评估不够,存在财政被动买单”“事后买单的情况。

三、2025年工作安排

(一)2025年经济财政形势

经济形势:2025年,我县经济运行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消费市场带动仍有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艰巨,民生保障尚有不少短板。同时,应该看到我县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态势没有变从政策取向看,国家已释放更强有力的政策信号,明确从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等五个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发展机遇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一县一策等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政形势:从财政收入看,受产业结构影响,税收收入增长潜力薄弱,资产处置等一次性因素带来的非税收入增长难以持续,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土地收入恢复回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财政收入整体增长乏力。从财政支出来看,刚性支出持续增长,三保保障、民生实事、债务化解等支出仍然较大,教育、城乡社区、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社会事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过60%,支出固化严重且呈逐年增长态势。从财政运行看,国家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逐步落地,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范围内具有较大调控空间,需要以更大力度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体预判:财政收支运行仍存许多不确定因素新增可用财力有限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将持续,需通过推动全面收、深化绩效管理统筹结转结余、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盘活存量资金等措施保障重点领域支出需求,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二)2025年财政预算管理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预算管理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用好宏观政策红利释放、改革动能释放两大关键因素,突出稳进增效、改革创新、除险固安、强企富民工作导向,坚持稳中求进抓收入、有保有压办大事、整体智治强效能、深化改革增活力,奋力交出财政高分报表,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预算管理的具体要求是以收定支、以支收,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重点把握6个方面:

1. 改革赋能抓三保坚决兜牢三保底线,以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财政供养人口6400余人按时统发工资绩效,增设部门“运行经费缺口补助”平衡履职需求,建立必支出事项项目库规范保障范围,执行“有事法则”严控新增支出,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育税、争收、争资、争项主动积极性,切实提升工资、运转、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优化工资类支出保障时序,严格执行在职人员工资调标文件,科学预估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计提基数变动情况,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离退休干部等群体工资待遇诉求,合理安排预算指标、调度库款资金,安排财政资金14亿元,切实保障公务员、事业人员等群体工资类支出有序清算、按时兑现。优化运转类支出保障结构,全面摸清预算单位办公费等日常运转需求,综合评估必支出事项、项目结余、收入组织等情况,分类分档厘清预算单位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运行缺口补助标准、必支出事项审核标准、项目结余留用标准、收入组织激励标准,全面改善预算单位运行保障水平。优化民生类支出保障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聚焦教育、社保、卫生等民生领域,及时清理、序时退出超过国家基础标准和自行出台的社会民生政策,重点保障到人到户民生补贴类项目,做到保基本、强基础、不盲目提标扩面。

2. 千方百计抓增收。强化税源培育,紧盯政府性投资项目,闭环管理投资计划项目招标、资金支付、税收催缴、工程价款结算,提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挖掘建筑业、新能源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重点行业增收潜力,提升中央预算、专项债券、国企项目融资、农林水及衔接资金等政府大额投入项目税收。强化非税征管,对照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全面清理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镇垃圾处置费、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本级收费项目,科学调整收费标准。全面梳理特许经营权收入开发性清单,围绕广告位、充电桩、加油加气站、保障性住房、高速高铁建设弃渣场等特许经营权出让,九龙洞矿泉水、金诚矿业陶粒页岩等矿业权盘活,加快出让价格调查、融资运营等工作,推动潜在效益变现。强化政策供给,通过明晰国企功能定位、加快公司业务整合、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协调解决融资困难等方式,赋能县属国有企业发展,提升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能力。强化激励约束,严格执行向上争取资金考核方案,将争取资金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超额完成的单位兑现激励奖励,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在年度考核中加强结果运用,全面提升项目争取成功率、资金争取到位率。全面落实乡镇(街道)财政体制完善方案,细化体制补助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奖补标准,将收入增量、整体绩效考核结果与财力补助挂钩,实行年度结算,激发乡镇(街道)收入组织积极性,提升本级税收增长率。

3. 分类施策抓节支。建立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机制,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全会意见等重大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重大项目,新能源、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建立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清单,实现从决策、政策到项目、资金的精准匹配严防资金浪费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严格实施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限额管理,严格经费开支范围和执行标准,严格实施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计划管理,持续压缩精简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严格新增资产配置管理,严格编外临时聘用人员管理,严格用人事由、数量、条件、程序、经费来源等审查。探索全成本绩效管理,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强化事前绩效评估、事中运行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对所有项目进行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目标合理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资金分配、使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和方式,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落到实处。

4. 各方联动抓统筹。强化市级转移支付统筹,严格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市级转移支付统筹试点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988号)等文件精神,开展市级转移支付统筹工作,增强三保等刚性支出保障能力。强化专项转移支付统筹,加强部门间的政策和资金统筹,加强多跨协同,加快专项资金归口管理,整合归并多部门共同投入、使用方向相同、政策目标一致的专项资金,打破支出僵化格局,释放资金集聚效应。强化项目支出结余留用,深化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成本控制和决(结)算评审,对形成的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结余,严格按照财政存量资金有关规定,按程序推动盘活,切实发挥资金绩效。

5. 培育动能抓产业。用活产业基金,持续发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等撬动作用,探索设立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25321万元,加大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等政策配套,支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仓储物流、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全力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建好孵化载体,加大科技创业服务投入,加快培育众创空间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合理保障创新大赛、高端论坛、融资对接等创新创业活动资金需求,持续提升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能力,增强创新发展活力。

6. 监管发力抓防范。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坚决落实债务管控控增量、化存量、防风险的工作要求,足额化解政府债务、序时化解隐性债务、积极争取新增债券,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定期排查国有企业到期债务风险,督促国有企业严格落实631债务防控机制,确保不发生资金断链及债务违约事件。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采取预算安排、统筹结余、应急备用等方式,妥善化解保交楼、任河南岸、锰污染治理等历史问题。提升财会监督效能,结合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财会监督专项行动、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和人大、审计监督,健全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销号机制,强化财政运行监管及问题整改,严肃财经纪律。

(三)2025年县级财政重点支出方向

1. 支持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投入1286万元,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文旅康养、中药材、老腊肉等主导产业赛道,迭代升级文旅康养项目打造,推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继续大发展绿色建材、新材料,突出绿色化、高质量、辨识度,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加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投入1200万元,发挥老腊肉、中药材、大木漆、文旅康养四个专班统筹谋划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围绕城口大品种精准招商,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加工企业落地城口,积极培育一批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整合推动产业链升级,投入10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赋能产业发展。

2. 支持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强农惠农富农建设,投入2968万元,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落实小额信贷、雨露计划、跨区域交通补贴等惠农政策,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拓展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推进民生保障建设,投入13259万元,支持基础教育各阶段有效衔接,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投入5657万元,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投入14228万元,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增强残疾人、特困人员、优抚对象等重点人群保障力度。投入2488万元,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1339万元,加快小县大城试点实施见效,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带动培育一批中心镇、卫星镇、特色镇,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协同发力局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强化常态化动态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投入34855万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和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投入1200万元,扎实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激发发展活力。

3. 支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深入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投入1165万元,加快完善两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能力体系、实战体系、制度系统,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实效,用数字化为管理赋能、为服务提质。巩固拓展三攻坚一盘活改革,健全完善资产盘活目标、工作、政策、评价四个体系,综合运用特许经营权转让、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方式,提升国有资产盘活效能。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深化国企瘦身提质,狠抓止损治亏。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健全权责清晰、产业聚集和布局合理的园区开发区发展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投入12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政府采购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采购监管能力现代化改革,持续破除地方保护、隐性门槛。

4. 支持建设山区开放合作示范区。加强交通综合枢纽建设,投入4356万元交通资金,支持完善交通路网建设,全力推进G69银百高速(城岚段)、西渝高铁(城口站)建设,推动城宣大邻、城万、城巫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启动万(州)开(州)城(口)安(康)普速铁路线路研究方案编制。加快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服务承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大任务,聚焦十五五规划编制,打表推进向上对接工作,争取更多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地城口。

5. 支持建设小县大治理示范区。推动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投入9958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市治理从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转变,由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助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投入1176万元,着力解决风险隐患较多、风险防控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全县运行监测、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治能力,投入1579万元,支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88万元,提升基层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增强应急救灾能力,投入2660万元,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切实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6. 支持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污染防治持续攻坚,投入4175万元,落实河湖长制,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和规范化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污水、农村污水治理。优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无废城市等财政投入,严控耕地、在产企业、化工园区等领域新增污染,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深化建筑垃圾专项治理,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提升,投入3088万元,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市域范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长江十年禁渔长效机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提升节能环保产品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支持产业绿色发展,引领社会绿色消费。

四、2025年预算草案

(一)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76952万元、增长7%。其中,税收收入预计32569万元、增长7%。加上市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554115万元后,收入总量为631067万元。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463495万元,增长2%。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等167572万元后,支出总量为631067万元。

1. 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安排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170万元,增长26%。公共安全支出14986万元,增长25%。教育支出66527万元,增长6%。科学技术支出670万元,增长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438万元,下降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149万元,增长5%。卫生健康支出32628万元,增长9%。节能环保支出25526万元,下降5%。农林水支出134569万元,增长1%。交通运输支出20470万元,下降2%。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1382万元,增长79%。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773万元,增长28%。金融支出214万元增长4%住房保障支出12035万元,下降37%。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2489万元,增长1%。债务付息支出19939万元,下降10%

因上级转移支付年初未全额下达至我县,部分重点支出项目2025年年初预算数与2024年全年执行数相比较小,年度中收到新增上级转移支付后对应调增重点支出预算。

2. 预备费安排情况。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县级预备费安排4600万元,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二)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35500万元。其中,全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5000万元。加上市级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上年结转等2666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62160万元。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4294万元。加上调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7866万元后,支出总量为62160万元。

(三)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980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6677万元、上级补助16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6493万元。

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7493万元。加上调出资金9000万元后,支出总量为16493万元。

(四)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社保基金预算由市级财政统一编制,县级财政不单独编报。

(五)政府债务余额及还本付息支出安排情况

2025年,全县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安排54539万元,其中,债务还本支出15080万元(不含再融资债券)、付息支出安排39459万元。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 政府采购预算。2025年全县政府采购预算主要为各行政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以及办公设施设备等支出事项。

2. 政府购买服务预算。2025年全县购买服务主要为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网络信息、软件维护、专项工作委托服务等由社会中介提供服务的支出事项。

3. 县预算收支情况。因我县乡镇级预算视同部门预算管理,故全县预算收支与政府总预算收支情况一致。

4. 全年预算收支额度情况。因上级转移支付和新增债券转贷额度年初未全额下达至我县,2025年年初预算收支总额与2024年全年收支执行数相比较小

各位代表!财政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县财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三县一城一枢纽建设大局,锚定六个示范区建设目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要求,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听取政协建议,坚持过好紧日子,持续保持财政紧平衡,积极培育发展动力源,全力提升财政对现代化新城口建设的综合贡献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