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城口县委第十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县“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序 言
一、“十五”计划回顾
“十五”计划执行以来,城口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结构调整逐渐优化,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以来,加快以交通、能源、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构建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平台,县域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基地建设明显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显现,矿产资源加工业快速发展,推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以服务业为主的各商业业态竞相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平稳运行。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41万元,比2000年增长110%,年均增长16%,比“九五”期间的年均增幅(12.2%)高3.8个百分点,超过三峡库区“十五”期平均增幅。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3.13:22.27:34.6调整为2005年的24.8:40.2:35,同“十五”初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全县经济结构实现了由“132”向 “231”转型。
(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完成省、市、县级科技项目296项,其中87项分获国家部委、省、市、县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年提高。不断加大投入,相继开展了校舍改扩建、危房排除、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不断改善卫生硬件条件,基本医疗、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网络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农村防疫体系基本完成,初级卫生保健网基本形成,就医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努力推进文体广电事业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扶贫政策带动与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的方式下,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人均纯收入65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3.42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1.07万人,同期相对贫困人口由5.13万人下降到3.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期初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1%,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增收产业稳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推进,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建设效果良好,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5%,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同时,加大对锰冶金工业的粉尘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控制力度,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了以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了社会保障能力。
(四)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加强以交通、能源、通讯、市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打造了发展的硬环境。在加强综合环境整治的同时,制订出台了涉及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市政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营造了招商、爱商、亲商、惜商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引资建设的能力,改善了加快发展的软环境。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增强了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服务意识,基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了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制约因素
(一)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良好机遇
1、国际国内的良好环境,利于城口加快发展
随着WTO的日趋完善,国际资本的流动、传递加快,将推动国民经济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为加快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同时,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开发战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更多支持,这将为城口打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平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加之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将向中西部转移的梯度传递效应,将为城口承接全市和周边较发达地区乃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2、重庆“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的确立,利于城口快速发展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将是重庆市在今后直至2020年的中心工作,“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宏伟工程和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实施,必将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重庆市自身财力壮大以后,在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将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扶持;三峡库区各个区县竞相发展,必将促进城口经济社会发展上档提速;同时,“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将生物医药工业作为发展重点,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将给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的城口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县内资源优势突出,利于经济加快发展
矿产资源储量大。已提交锰矿资源储量2919万吨,钡矿资源储量6776万吨,煤炭地质调查储量为10亿吨,花岗石、石灰岩、石膏矿、瓦板岩等矿藏富集。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为城口融入全市实施“有效利用锰矿、锶矿和钡矿资源,建设国内重要的锰业和锶盐、钡盐生产出口基地”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矿业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材优势明显。全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含黄连、天麻、杜仲、厚朴、北细辛、川贝、荆豆等名贵中药材。野生蕈菌资源独一无二,现有食用菌、药用菌、食药兼用菌达到60余种,其中珍稀食用、食药兼用菌16种,珍稀药用菌5种,是中国蕈菌种质资源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食用菌开发和生物医药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779条,其中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13条次级河流,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河5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3.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8.8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为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全县具有开发前景的自然旅游资源较多。同时城口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的苏维埃政权革命根据地,县内有多处红军活动遗址遗迹和革命文物留存,红色旅游资源较丰富,为发展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十五”以来,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确立了生态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和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过大,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区位劣势、现有发展水平和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几个方面。
- 区位劣势的制约
城口处于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与四川、陕西省相邻,距本市及相邻省主城区均在500公里以上,区位劣势突出,导致了区域经济中心带动辐射作用弱,产业布局覆盖差,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城口建县历史短,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多年以来享受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水平远远低于其它区县,同时我县划归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但又属非移民县,在投资政策等方面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2、现有发展水平的制约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较深;产业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间不相适应,特别是矿产资源加工业面临挑战,现有矿产资源加工业主要生产低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资源家底不明,且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储备,后续发展资金的争取乏力; 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对不足,商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业态单一,经营方式传统化;旅游产业起步太晚,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教育基础薄弱,人口素质偏低;卫生资源短缺,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养老保险机制有待建立。
3、主要生产要素的制约
人才匮乏,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教育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劳动者素质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要素生产率较低,现阶段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托资本强力拉动。资本紧缺,2005年全县金融贷款余额6526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78115万元,地方预算内收入7441万元,在三峡库区经济区中位列最末。而按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预测来看,“十一五”期间的需求将显著增加,这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招商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依托资源优势,打基础、调结构、育产业、促发展,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改造矿产开采加工业,积极培育特色旅游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市场体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翻番,为追赶全市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构筑渝东北生态屏障和生态经济高地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基础优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开发资源的原则。
(三)发展战略
基础优先战略。继续改造和新建以交通、能源、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构建与外界连接的便捷交通、能源、信息通道,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强科技、人才、政策、法治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软环境。
生态优先战略。坚持以生态经济强县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生态基础地位,切实抓好生态保护,形成全社会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以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产业优先战略。依托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转化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提升和改造矿产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特色旅游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更加进步。
科教优先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育、引进、使用外地人才和本土适用型人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型产业,加快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奋斗目标
- 经济发展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
2005年 |
2010年 | |
预计值 |
年均增长率(%) |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101141 |
196000 |
14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
25112 |
32000 |
5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40612 |
107000 |
21.4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35417 |
57000 |
10 |
二、工业总产值 |
80858 |
240000 |
24.3 |
三、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 |
7441 |
16000 |
16.5 |
四、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
78115 |
180000 |
18.2 |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29413 |
55000 |
13.3 |
六、年末金融贷款余额 |
65265 |
180000 |
22.5 |
(注: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二)社会发展目标
教育发展目标
继续做大城区教育规模,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基础。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加快职业教育进程,努力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技发展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县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接近全市中等水平,产业技术接近市内同行业中等水平。
文化发展目标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卫生发展目标
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同步,卫生事业费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建立健全全县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执法监督四大卫生体系,城镇社会医疗保障覆盖率力争达到90%。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发展目标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扩大社会养老保险面;构建失业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建立贫困职工、农村群众困难救助机制和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平台。
人口与就业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24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目标
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进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全县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控制;单位GDP能耗逐步降低;对污染物实施达标排放,环境质量逐渐优化。
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010年达到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2010年达到2500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电话普及率达到9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主要任务
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打基础、调结构、育产业、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立足于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培育第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
(一)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增强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培育农村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节肥、节地、节药、节种、增收的节约型现代农业。“十一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5%。
1、强化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着力实施土地整治与防止水土流失工程,确保种粮面积基本稳定。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地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继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通畅率;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强化地灾预警预测和防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实施以沼气池和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力争每年解决1.5万人的饮水问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0%。
2、实施“五大产业工程”,提升农业经济质量与效益
实施粮食生产基础工程。在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前提下,挖掘复种潜力,努力提高单产,稳定粮食总产,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实施中药材栽培和蕈菌半仿生栽培工程,充分利用中药材、蕈菌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培育中药材、蕈菌产业化基地,逐步实现中药材、蕈菌生产规模化;实施经济林产品产业化工程,加强20万亩干果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板栗、核桃、茶叶、优质竹笋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增强林特产品竞争力;实施优质畜牧业工程,依托现有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抓好优质瘦肉型生猪基地和草食牲畜基地建设;实施贴近城乡居民生活的菜篮子工程,加强葛城、龙田、坪坝、庙坝、北屏、双河等镇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丰富城镇居民“菜篮子”,力争实现城镇居民蔬菜、蛋禽自给有余,产品外销。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县城、中心镇和农民新村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集镇建设,增强集镇功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就业、扶贫、农业、教育等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到“十一五”末,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以上,其中受教育面不低于60%。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对外出务工人员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清洁能源产业、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结构优化、资源环境协调的工业体系,培育绿色食品加工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带动农业、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发展。“十一五”末,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21.4%。
1、加强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做大做强能源产业
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水能资源优势,建设以任河、前河流域干流、支流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水电能源产业。重点建成巴山电站,实施北屏电站、黄安河梯级开发及其它小水电建设工程(鱼肚河、姚家河、亢河、岚溪、周溪、双河、高龙等电站),做好龙峡水库、前河流域开发的前期工作,期末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5万千瓦,农村“以电代燃料”达到60%。
加快电网及输变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电网和输变电设备投入,建设茅坪220KV变电站,完成县城—修齐、巴山110KV输变电工程,力争实施城口—巫溪、城口—岚皋电网工程。抓好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提高输电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期末户通电率力争达到100%。
搞好煤炭资源详勘与规划工作,推进煤炭及其他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到“十一五”末,煤炭年产量力争达到100万吨,重点规划建设20万吨/年机焦项目;积极发展压缩天燃气;加快发展农村沼气,完成1500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到2010年,力争实现全县30%以上的农户使用沼气。
2、依靠科技和对外开放,改造提升矿产资源加工业
坚持产业政策导向,依靠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引进外来企业,改造提升矿产资源加工业。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矿产加工新建项目的准入条件,淘汰资源浪费严重、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高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力度,提升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
稳定锰冶炼现有规模,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打造锰工业基地。坚持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优化锰产业、扩大钡产业、积极发展建材产业”的思路,利用高燕、修齐一带的锰矿资源,稳定锰冶炼现有规模,开发多元化锰系列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重庆市锰工业基地。
做长钡矿加工产业链条,壮大钡矿产业规模。利用巴山、左岚、高楠一线的钡矿资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鼓励发展利用低品位钡矿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开发钡系列产品,做大做强钡矿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钡工业基地。
积极发展建材业。利用丰富的石灰石、瓦板岩等建材资源,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县内外建筑市场状况,开发建材产品。
3、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依托任河上游林畜产品资源,发展畜牧及林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肉牛、生猪、山羊、小家禽等活畜交易市场建设和牲畜的宰杀、分割及加工,实施以板栗、核桃、魔芋等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着力增加花色品种,瞄准超市、专卖店,采取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方式,将城口农副产品打入国内大中城市,提高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
利用天然富锌富硒农产品资源,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县域特色优势,重点加强茶叶、蕈菌等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茶叶、食用菌的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开发出富锌富硒营养保健品,争取把城口打造成为国内天然有机锌硒产成品基地。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及野生资源优势,发展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开发三木药材、红豆杉、黄连、天麻、鱼腥草等中药材加工业。同时,依托薯蓣资源,开发皂素、双烯醇酮等系列产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培育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完成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培育旅游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10%。
1、搞好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市场服务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先导性作用,依托重庆主城区大都市、万州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与周边万源、岚皋、开县等市县的经济联系,发挥东进西出、北上南下的“十字架”交通干线的作用,构建全县城镇市场体系。
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面向企业、农户的产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资、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快速传递与交流。在县城所在地的葛城镇,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市场和专业特色产品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服务体系。在各个资源聚集镇,分别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东安、北屏、鸡鸣、双河、沿河等有条件的边贸集镇,积极培育农副土特产品的批发市场;在其他乡镇,建设与本镇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集贸市场,方便广大群众。
大力发展专业运输、物流、综合配套服务业。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采、销售、加工的专业运输服务业,林特产品(核桃、板栗、茶叶、竹笋、中药材)、畜牧产品(生猪、牛、羊、小家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鼓励农副产品外销、联销和在县外开辟销售窗口,建立销售网点,发挥乡镇政府在“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组织机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商贸流通业与林特产品生产的链接,发展代销代购、联营、仓储、中转、包装贴牌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动商贸服务业结构的有效改善,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效率的提高。
2、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提高服务业水平
“十一五”期间,以商贸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努力拓展繁荣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增强商贸流通的服务功能、辐射功能和聚集功能,发展具有城口特色的新型商贸流通业。
以现有的商贸流通业为基础,进一步规范流通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批零、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多种商业业态,引进一批老字号商家和有影响有规模的县外知名企业入驻城口,提高经营档次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信贷管理,发挥金融机构在发展和繁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组建和引入担保机构,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县开发业务。
大力发展咨询、会计、律师、审计、公证等中介机构;推行现代物业管理,因地制地搞好社区服务业,提供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以培育农村消费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培育特色旅游产业
“十一五”时期是城口县旅游业继续打基础的时期,主要任务是:认真研究制定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工作;以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红军文物陈列馆和红军活动遗址遗迹为载体,抓好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培育;完成黄安坝、九重山等重点景区(点)开发规划,启动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期内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所突破,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重点景区开始接待一定数量的游客,全县形成比较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
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按照“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和要求,搞好县域内外景点(区)的路径联接,拓展旅游市场。以巫溪—城口—万源主要交通干线(即任河流域)为轴,以城开路和城岚路沿线的景区为两翼。南翼—将九重山发展成为峡谷溪河探险观光、高山草场原始生态体验、古朴民风民俗感受、森林草场观光度假的旅游区;北翼—充分利用羊耳坝水库、北屏水库和巴山水库,突出山与水的组合,将龙田乡和巴山镇建成高山湖泊旅游区。
打造旅游热线,构建旅游大循环。西出万源通达西南诸省,南下开县直抵重庆主城,北上岚皋达西安连接古丝绸之路,东进巫溪到巫山进入大三峡旅游。
4、坚持外引内联,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结合农村城镇化和旧城改造,扶持发展建筑及房地产业。要着力引进信誉好、品牌响的地产开发商,集中有限优势资源,在葛城镇建造一批中高档品牌住宅小区,吸引来城口入驻的投资者、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按照县城总体规划,搞好特色建筑物与城市景观建设,积极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城口特色、巴渝风味的建筑群,展现城口独特的城市景观,吸引外来游客。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开发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相协调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优化城镇体系与合理布局生产力
(一)优化城镇体系
推进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构建合理的城市与产业空间格局。根据交通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态势,依托区域内骨干公路,积极构建“一点四线六镇五边”的城镇体系,形成葛城镇为中心,城万、城巫、城开、城岚四线为纽带,巴山、坪坝、庙坝、明通、修齐、高观六镇为重点,鸡鸣、北屏、东安、双河、沿河五个边贸集镇为支撑的城镇空间格局。按照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服务能力,引导产业要素向城镇规划区域集聚,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点:即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点
四线:即以城开线、城巫线、城万线、城岚线为轴线
六镇:即巴山、坪坝、庙坝、明通、修齐、高观镇六个中心集镇
五边:即鸡鸣、北屏、东安、双河、沿河五个边贸集镇
(二)合理布局生产力
按照“一核心十基地四轴线”对县域生产力进行空间规划布局
一核心—葛城镇
充分发挥葛城镇区域增长极的功能,有效承接区域外部的各类生产要素向周边城镇的扩散,逐步提升城市功能,紧紧围绕葛城镇建设重庆市经济百强镇、市级区域性中心镇、市级商业示范工程镇、国家级经济开发示范镇的目标,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山水园林生态小城市建设。
十基地—三个特色林产品基地,三个畜牧基地,二个矿产资源开发基地,二个特色旅游基地
建设三个特色林产品基地
干果基地:重点规划布局在东安、河鱼、高观、厚坪、岚天、修齐、治坪、明中等镇乡,着力对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建设20万亩优质干果基地。
城口县干果基地分布图
中药材(包括蕈菌)基地:重点规划布局在东安、高观、修齐、北屏、龙田、明中、蓼子、厚坪、双河、高楠、岚天、治坪、河鱼、鸡鸣、咸宜、坪坝、庙坝等镇乡, 着力发展蕈菌、薯蓣、太白贝母、半夏、黄连、天麻、党参、杜仲、厚朴等中药材,建设10万亩中药材基地。
城口县中药材基地分布图
笋竹基地:重点规划布局在沿河、双河、周溪、明通等镇乡,着力对原有笋竹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建设5万亩优质笋竹基地。
城口县优质竹笋基地分布图
建设三个畜牧基地
草食牲畜基地: 重点规划布局在岚天、东安、庙坝、双河等镇乡。着力发展黄牛、山羊。
城口县草畜基地分布图
家禽基地: 重点规划布局在东安、河鱼、高观、厚坪、岚天、治坪、修齐、龙田、北屏、庙坝、双河、明中、蓼子、明通、周溪、鸡鸣、咸宜、坪坝、沿河等镇乡。着力发展土鸡。
城口县家禽基地分布图
生猪基地:重点规划布局在龙田、北屏、修齐、岚天、治坪、厚坪、高观、河鱼、东安、明通、明中、蓼子、鸡鸣、咸宜、周溪、坪坝、沿河、庙坝、双河等镇乡。着力发展生猪。
城口县生猪基地分布图
建设二个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锰矿加工基地:重点规划布局在高燕、修齐等镇乡,着力发展产品技术含量高,污染小的锰系列产品。
钡矿加工基地:重点规划布局在巴山、左岚、高楠等镇乡,着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实施钡矿产品深度开发。
城口县锰、钡矿资源开发产业基地分布图
培育二个特色旅游基地
绿色生态旅游基地:以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黄安坝天然草场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着力培育绿色生态旅游基地。
红色旅游基地:以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红军文物陈列馆及红军活动遗址遗迹留存较多的葛城镇、坪坝镇、庙坝镇为中心,着力培育红色旅游基地。
四轴线
四轴线,围绕“十”字型公路主骨架,以沿途镇乡为节点进行生产力布局。
城开公路发展轴。以高燕乡、庙坝镇、蓼子乡、明通镇、鸡鸣乡、咸宜乡等为节点,规划建设成为全县生物资源开发区和产品出口通道。
城巫公路发展轴。以修齐镇、高观镇、东安乡、厚坪乡为节点,规划建设成为生物资源开发区东扩,全面带动大巴山地区生态经济的承接带。
城岚公路发展轴。以龙田乡、北屏乡为节点,规划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开发的辐射带和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通道。
城万公路发展轴。以高燕乡、坪坝镇、沿河乡、巴山镇等为节点,规划建设成为县域锰、钡工业基地及水能资源开发带和城口的对外交通要道。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十一五”末,全县“十”字型公路主骨架形成,实现县与乡(镇)的二级或三级油(水泥)路相连,力争实现乡与乡的四级以上路相通、乡乡有客运站点,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十”字型主骨架为主体,三横二纵,县、乡支路配套,干支分流的公路网络。主要目标是建设和完善十字型交通体系,重点建设城(口)平(利)公路、城(口)镇(平)公路、城(口)岚(皋)公路二期工程,积极配合做好城(口)开(县)高速公路和安康—城口—常德铁路的前期工作。
城口干线、通乡公路示意图
(二)推进邮政通讯设施建设
建立各级邮政中心的信息交换,配套建设邮政所、电话亭、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通信网络覆盖面和扩大固定电话装机容量,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覆盖网的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提高电视节目传输质量。推进宽带信息网建设,建立宽带信息化小区服务平台,促进宽带网用户群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信息平台体系,尽快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提高经济社会活动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干线公路沿线、重要旅游景区的移动基站工程,兴建各个新建局中继光缆,扩大骨干传输光缆环芯数,实施城口-巫溪广电光纤环网工程,完成中心集镇和高燕、龙田等9个镇乡数字电视工程。
(三)加强水利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现有工程进行改造整治和新建一批水利工程,确保水资源安全,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水利事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加强水资源供给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提高农村供水质量,采取工程措施,重点做好北屏水库,县城新自来水厂建设工作;开工建设坪坝、庙坝、高燕、葛城等镇乡的水源点工程,力争实施渝北东大型灌区一期工程(高河大堰)建设,规划期内解决全县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防洪抗旱节水工程建设。以建设县城防洪堤为中心,大力修建各镇乡及小集镇防洪堤,加强防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使全县形成规范的防洪保障体系;兴建抗旱节水工程,保障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
实施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源污染控制,包括控制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河道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与使用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通过水源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饮用水源涵养保护工程、污水处理厂(站)等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我县水资源。
(四)强化市政基础设施
加强县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城东北环路工程、任河三桥、县城滨江路建设项目。建设县自来水厂和县城供水管网,保障城市用水,提高供水质量。对水、电、气、通讯等地下管网进行统一规划,有计划的改造升级,避免资源浪费。加快城市排水管和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建设,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和中心镇的污水处理管网,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改善生活环境。加大防灾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施船梁子公园、诸葛寨植物休闲公园、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市政广场等“山水园林城市”工程,扩大城区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率。
四、以小康建设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动农民新村建设。针对我县农民居住过于分散的现状,综合考虑自然村落、交通条件等因素,搞好乡村规划。通过土地、税费等政策引导,抓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商店市场、污水垃圾处理等相关基础设施的集中配套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促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逐步建设农民新村。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进出、自主管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农民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完善相关法规和登记管理规范,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
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社区。积极探索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警务治安等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着眼于年轻一代,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逐步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面貌。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立消除中小学危房的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推动改水改厕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条件。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推进相结合,围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切实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素质提高和基层组织保障工作。用好用活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开发优势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大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强贫困乡村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基本农田建设。加大教育扶贫和智力扶贫力度,大力发展贫困乡村教育,培养适用技术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强扶贫工作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层层落实帮扶责任制。多渠道争取和增加扶贫投入,强化投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实施高山易地移民。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抓住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机遇,多方争取国家投入,对居住在高寒山区的群众大力实施易地移民,使之从源头上根治贫困。
五、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为原则,紧紧抓住重庆市被列为国家首批绿色GDP试点省市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围绕城口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努力提高人文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意识;增加投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污染遏制水平,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实现全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生态建设
实施“绿色城镇”、“绿色乡村”战略工程,主要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城市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
加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落实、完善和巩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生态造林、退耕还林和速丰林基地等人工造林工程的各项措施。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搞好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实施任河、前河流域绿化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积极鼓励和大力倡导社会造林,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镇、乡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工作方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平方公里,新增生态修复保护面积400平方公里。
抓好生态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城镇,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构筑山水园林、绿色屏障、绿色通廊、城市景观、公园建设和绿色工程。以黄海高程800米以上为城市禁建区,形成县城外围绿色屏障和生态保护圈;在实施给排水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利用城区绿地和周边区域,搞好植物配置,增加有色树种,设计好植物的空间景观和时序景观。
(二)环境保护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改善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任河和前河水质达到水域功能标准,噪音达到功能区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控制。
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技术改造,使全县的工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移,坚决淘汰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重点实施一般工业废渣和医疗废物处置场建设为内容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项目, 以及原煤脱硫工程、工业区烟气(粉尘)治理为内容的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对县内钡矿、煤矿、锰矿的地质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措施,抓好现有和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
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通过分类、分检、分选等回收利用垃圾中各种有用物质,减少垃圾最终处置量;实行特许经营制度,通过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解决运行费用,逐步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运行的监督管理。
促进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因地制宜进行流域综合开发,实施任河、前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程。通过水源点、水土保持、饮用水源涵养保护、污水处理厂(站)等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我县水资源。重点实施城区自来水厂建设,逐步完成镇乡及农村水源点建设任务,保障人民饮水安全。
突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活污染的防治,大力推广燃气能源;完善以污水、垃圾处理厂为重点的环卫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系统。
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整治水土流失,加强农村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促进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村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到标准;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等生物资源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染带来的化学污染和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
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加强汛前、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真正做到防灾、减灾、消灾。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思想为指导,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科研、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差距为目标,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一)继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教育移民”工程,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办好以城口中学为重点的8所中学,全面完成37所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任务,建立排除中小学危房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到2010年,初中升普高的比例提高到40%,使高中在校学生达到3500人左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解决好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培养产业所需技术人才,解决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加快发展成人教育,在农村以实用技术和脱盲教育为重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构建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力度,整合县内外科技资源,建立县科技信息中心,建设城口县科技信息网,为企业、集团、研发机构等在城口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依托锰钡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科技中心,组建城口生产力促进中心。
重点围绕全县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经济结构调整,鼓励现有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与引进
充分发挥农技校、成人学校作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联系,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培养技术工人;大力培养农村卫生人员;通过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委党校、行政学校等提高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素质。积极开展人才交流,通过将本地人才送出去深造,或邀请外地专家来传授经验等方式,向外地学习先进知识、技能。深化人事、劳动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努力营造吸引、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重点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熟悉现代管理并经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和拥有资金项目的创业人才。
(四)强化卫生事业发展
发挥龙头医疗机构作用,推进“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全县医疗救治体系”、“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全县妇幼保健体系”、“以县卫生监督所为龙头,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四大卫生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的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改善农村就医环境,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到2010年全面完成中心卫生院设施、基础医疗设备配套建设,以及社区、中心行政村卫生服务室建设,健全三级卫生防保网络;抓好农村卫生人才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
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依托县中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建设;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农村中医骨干;鼓励农村医生应用中医诊疗技术为农民服务,对现有中医药技术成果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
(五)提升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水平
努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城乡文化体育事业逐步繁荣。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完善县图书馆内部设施,建成宣教文化中心、县红军文化陈列馆,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体系(包括三个文化站示范站建设、四个文化站达标站建设、十八个其他乡、社区文化站),启动城口县体育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培训中心、大巴山越野体育场建设,修建县城小型电影厅。
倡导群众体育、群众参与风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增强人民体质。
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启动数字电视工程,不断完善广电基础设施,扩大有线电视覆盖率,提高广播电视运行质量和水平。
(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不断增加企业职工收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不断提高;支持农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服务业就地就业,增加非农收入;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农民农业收入。
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及其他经济组织,增加就业岗位,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比较健全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生产的法制环境,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必要投入,逐步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全力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在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中,加大人事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建立健全人事劳动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工程。加强各类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做到失业保险全覆盖;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面,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建立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适度增加财政调剂补贴,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重点实施乡镇敬老院工程、镇(乡)、村老年活动站(室)等项目建设。
(八)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力培养“四有公民”。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红岩精神”、“城口精神”,激励和凝聚全县人民为建设城口、振兴城口而努力奋斗。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行决策的认证制和责任制,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努力为“驻城”部队搞好服务。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
七、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规范经济调节职能,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提高行政效率。推进镇乡综合体制改革,明晰镇乡两级政府各自的职能重点和事权事责;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继续减少行政许可,坚决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改变政府各部门自成体系的审批方式,加快完善并联集中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实行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完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度。
(二)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文教科卫财政支出占经常性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在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自主融资、投资的发展格局。完善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加大对贫困镇乡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与监督;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建立财政单一帐户,启动国库集中收付工作,加强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依法严格审计监督,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财政绩效评估机制。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三)深化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份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的建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制度,落实国有资本经营责任制。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鼓励参与电力、公共交通、水务、供气、垃圾处理、矿产资源等行业的资产重组,鼓励投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实行更加灵活、方便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使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加强、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推动内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国外开放与国内合作并举,开放县内市场与拓展县外市场相结合,促进公平竞争与完善优惠政策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更加全面、更加活跃的开放新格局。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要求,尽快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观念,完善招商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坚持“阳光收费”和责任追究制度;公平市场准入,鼓励内外资企业来城口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房地产开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经济意识,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切入点,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依托资源相对优势,加强与产品下游企业的合作;高度重视拓展国内市场,依托主要物流通道,大力发展县际贸易,支持本地产品拓展县外市场;积极推动县内外企业的横向联合重组,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壮大县域经济。
保 障 措 施
“十一五”规划是指导城口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县上下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的贯彻实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宏观经济监测预测,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一、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机构。《城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县上下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全面统筹,方能取得成效。为此,建立以县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副县长挂帅、县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各经济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重大决策,确定各阶段、各年度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年度计划、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编制,实施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协调、管理和监督。同时,强化县人大、政协对规划实施的法律和民主监督。加强各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考核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规划实施负总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并对主要指标、各年度指标进行细化,落实考核程序,量化考核指标,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跟踪考核制,定期对其工作完成进度进行检查。同时,将各产业、各基地、各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逐项分解,并下达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镇乡,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对在规划实施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实施规划评估。不断地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动态的监测,评估规划实施的成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以增强规划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规划的作用。同时,对各部门负责的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保证规划各项工作及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资金保障
“十一五”时期,既是城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是社会事业必须加快发展的时期,涉及各类建设项目任务相对较重。为减轻政府筹集资金的压力,对于各类建设项目,要建立起多元化的市场筹资模式,保障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加大财政投入。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机遇,统筹县属各个部门的力量,积极向上级政府和行业部门争取各类建设资金,力争每年向上争取的建设资金能够保持10%的增长速度。重点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基地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乡道路、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县级财力在保证全县各级各类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建设项目的投入。同时,增加财政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的扶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水源保护区治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基金,保证“生态经济强县”目标建设任务的实施。
创新投融资体制。在大力争取国有投资的同时,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和调控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投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建设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运作、业主投入,辅以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农业建设工程资金以自筹为主,辅以各级政府的扶持贷款和财政补助;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度较小的项目,采取单位集资与财政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对投资额度较大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业主垫资,并辅以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置换、经营权质押、政府限时收购等形式解决;污染防治资金以单位自筹为主,辅以环保专项资金贷款的办法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全面征收排污费,完善“三同时”保证金制度,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建立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对主要自然资源征收资源开发补偿税费,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进一步加大城镇居民排污费收取力度,对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三、科技保障
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建立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对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及利于提升和改造矿产资源加工业的适用技术,予以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
人才引进与培养。创造有利环境,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员,特别是经济管理、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类型的人才到城口工作,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工作任务更好地实施。
加强宣传。“十一五”规划批准实施后,要广泛开展规划宣传工作,让公众明白“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点,明白政府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推动规划重点工作的实施。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表扬先进典型,共同支持规划重点工作的实施。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资源主导型、投资主导型经济的发展经验,借鉴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施行积极的产业导向,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于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
四、政策保障
产业导向政策。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结合我县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和实施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于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领域。依法禁止或限制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产业和产品发展。实行保护和扶持农业的政策。
积极平衡的财政政策。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县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确保公务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应对国家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投资增长政策。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项目储备的前期工作经费,以达到提高争取投资的效率、获取更多建设资金的目的。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多途径吸引社会投资,确保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亿元。
鼓励和扩大消费政策。以积极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拓宽消费领域,发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逐步升级,促进住宅、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热点形成规模,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鼓励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
城口县“十一五”规划生产力布局示意图
城口县交通主干与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城口县水系图
城口县电站建设规划示意图
城口县电网建设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