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242”数字乡村建设的“联丰密码”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国家乡村振兴总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吹响了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冲锋号”,制定下“到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宏伟蓝图”。
顶层有设计,基层抓落地。今年以来,龙田乡联丰村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在小山村中落到实处?经过半年摸索,该村成功上线推广“联丰数字乡村”数字系统,打造出独属的“1+N+242”数字乡村建设模式。这个大巴山深处的村落,迈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坚实一步。
1个数字系统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的2023年目标中有:“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2025年目标中有: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联丰数字乡村”数字系统中设置的村民服务平台、农村电商平台两大主版块与这两个目标高度契合。
电商平台已于去年上线,村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合作社负责人牵头,主要销售合作社生产的各种农产品。同时,针对村民意愿,帮助其网上销售老腊肉、土豆、干菜、板栗等各种产品,截至目前,已实现数十万元销售额,不同程度为群众带来了增收,也提振了村里数位年轻人的从业信心,让他们留了下来,参与家乡建设。
电商平台有序运营,村民服务平台则是联丰村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
“‘联丰数字乡村’村民服务平台在今年6月份上线,现在正在全面推广。”据联丰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军军介绍,‘联丰数字乡村’数字系统,是充分结合联丰实际,因地制宜开发的一款软件,在去年年底就已推出模型,经过今年半年多的“试运营”,不断增加内设功能,完善内部服务平台,改进存在缺陷,目前已基本成熟,运营流畅度也有保障,如今,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走进村民家中,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操作这一平台。
“科技赋能,数据集成,一个系统平台相当于把以前零散的各种方法进行了集中,拧成了一个拳头,效率自然大大增加。”蒋军军说,如果将全村242户村民比作一个个点,5名村干部加3名驻村工作队员就是串联的线,将无数个点集成到数字乡村系统这个面上来,就以“数字”方式建立起了一个网上的村庄系统,让老百姓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以后如果老百姓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到系统上面提交,村干部也在系统上面进行解决,这样就达到了一个数字乡村信息快速传递、事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理的高效模式。“这就让我们的工作,完成了从“做加法”到“做乘法”的蜕变。”
N个服务版块
总体平台有了,个性化的服务板块分布就决定了村民的接受度,事关整体成败。
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对着墙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立即对农户家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点开手机界面,随手一翻,自家的人口信息、就业信息、产业信息一目了然;在手机上随时都能看到新时代文明积分,随时可以兑换想要的商品……“联丰数字乡村”数字系统近来成了联丰村民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拿出手机“扫一扫”,看看自家的信息、反馈点最近发现的问题,也成了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一切,源自于该系统丰富多样的板块设置,如同一个宝库,村民和村干部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
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入户走访,通过扫描村民家二维码,将走访情况以及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在系统中作记录,系统即可自动生成入户走访记录。
村委会将全村的数据录入系统,后续村民和村干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涉及自身的人口信息、就业信息、产业信息,学生学习情况,脱贫、低保、特困、残疾,养鸡 、养猪、养蜂,种玉类、土豆、中药材,村民家庭收入等信息进行实时维护,实现信息化村务工作
通过系统对村民垃圾分类进行评分,党员学习强国积分转换村民积分,村民参加活动给予积分。村民可以利用积分到系统中的积分超市兑换礼品,积分超市每样礼品都有对应积分标价,村民可自主选择兑换。
除此之外,还有老人健康档案、政策信息公布、新闻动态发布、村民讲堂等系列版块,后续还将不断拓展延伸。
“这个系统很好,我想看看父母医保费交了没有。一点就出来了,很方便。”联丰村村民杨青梅说。
242个二维码
“爸爸的洗脸帕烂了,我来给他兑一条。”一大早,刚刚从卫生间洗漱完的唐丹就走到自家堂屋,边说着话边拿出手机扫描了一下贴在墙上的二维码,随后打开首页界面中的“积分超市”选项,用自己前段时间参加活动获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在线上的“联丰村新时代文明积分超市”兑换了一条毛巾。
“等他们上班我走几步路就可以拿到毛巾了,现在这个很方便,比以前每个季度集中兑换好多了,想要什么都是自己选。”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联丰人,她对村里推广的“联丰数字乡村”数字系统非常满意,并且是最新使用这一平台的村民之一。
唐丹扫描的二维码,就是“联丰数字乡村”数字系统的个体入口,这样的二维码在村里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共计242个,覆盖了所有家庭。
通过这个小小的二维码登入到系统,村民可以主动反映问题和提交需要解决的困难,村民和村干部可实时通过数字化乡村信息系统查看问题处理的进度,并对村干部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针对以前需要“跑路”的项目,村民现在只需要手指滑动几下,就能提交需要办理的事项,如医保交费、疫情防控返乡报备、返乡登记等;更方便的是信息查询,自家的人口、就业、产业信息,老人的健康档案,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情况等,一点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242个二维码,就是242个小数据库,都是总平台的分支,互联互通。而这样的模式,初步达成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效果,让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明显提升。
“我们现在还只是初步探索,但我们有信心,未来定会越做越好。”说到今后,蒋军军信心满满。
(记者 杨鹏飞 实习记者 杨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