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健康科普

[ 索引号 ] 11500229MB1970703J/2025-00079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城口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5-02-05 [ 发布日期 ] 2025-02-05

关注肠胃健康,这个内脏疾病您要了解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进食辛辣刺激、性寒食物或者经常悲伤春秋,易怒时易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症状,但是去了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胃肠镜)及实验室检查却没有发现异常,医生往往解释您的内脏敏感性较高,那么什么是内脏感觉敏感呢?今天让我们和消化内科医生们一起来了解内脏高敏感性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讲解:

什么是内脏高敏感性?

常见临床症状表现

治疗措施及饮食调护

中医说

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高敏反应为内脏器官(如胃肠道)受到刺激作出反应时过度疼痛信号,是慢性内脏疼痛障碍的基本机制;简言之,内脏感觉敏感,其实就是很小的生理变化或刺激都会引发内脏明显反应,并有明显主观不适感,具有疼痛阈值较低、疼痛感觉可以扩散、感觉特点不一、定位不清、症状不同等特点。

众所周知,我们的内脏常常对针刺、刀割等锐性刺激痛阈高,并不感受到疼痛,但除牵拉、缺血、炎症时就会产生疼痛,而且内脏疼痛感会异常放大;再者同一种刺激不同的人主观地阐述的症状也不相同,相同的人每次就诊时主诉也会不同。

常见临床症状

内脏高敏感性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发展的原因,内脏感觉敏感者会表现出各种各样消化系统症状如咽喉部不适、烧心、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常见临床症状;也可能存在许多难以描述的难受和不适。

发病因

因素作用的结果。内脏感觉敏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体质因素、胃肠道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和胃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和影响,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特别是精神刺激更容易产生内脏感觉敏感,同时反复的胃肠道不适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消化系统有自己神经系统,即肠神经系统,它延伸至整个胃肠道,有时被称为第二大脑,如果这些神经长期过于兴奋,兴奋介质可能会减缓或加速消化过程,更加频繁激活疼痛生理反射,促使肠道变得敏感。

如何治疗及饮食调护

内脏感觉敏感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促进胃肠动力、益生菌、抗焦虑抑郁药物。

非药物治疗:适当运动、饮食调整、减轻压力等。

中医特色治疗:针灸及推拿等;正如《针灸大成》中记载:脐中灸百壮,主腹中虚冷,脏腑泄痢不止”“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遵循辨证论治的治法,辨证取穴,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说

我国传统医学中并没有IBS-D(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后世医家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大肠泄”“泄泻等范畴,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感受外邪、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正气不足等几个方面。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亦指阳气也,病久亏耗阳气,机体阳气不足,不足以驱邪外出,则感邪即病,而邪有内生也有外感,无论内生还是外感,皆因正气不足,邪易侵犯胃肠而致痛致泻。病程短者阳气尚存,尚能抵御外邪,而病程长则,阳气亦虚,易受外邪所犯。

《素问·举病论篇》云:“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易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闷,脘腹痞满,食欲不振,腹泻便溏的症状。心藏神,主神志,心为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虽分属五脏,但仍由心主神志的功能所统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情志过极不仅影响心的生理功能,还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脾与肝属相克关系,肝为刚脏,性情急躁易怒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都可引起嗳气吞酸、胸胁胀满、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中医治疗重视健脾,重用山药等平和药物,长期调理,补而不腻,对于脾虚肝郁的患者,在健脾的基础上予以疏肝和胃之品,标本兼治。

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

1.肝郁脾虚

临床症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胁肋胀痛,纳呆,舌淡胖,苔白,脉弦细。

治法:疏理肝气,健脾祛湿

处方:痛泻要方加减

2.脾虚湿盛

临床症状:面色萎黄,气短神疲,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燥湿止泻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肾阳虚

临床症状:晨起腹痛腹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伴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祛湿止泻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小贴士

肠道过敏一般无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友们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规律饮食。同时,腹泻患友应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便秘者应食多纤维蔬菜、粗粮等,建立定时排便习惯;避免进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