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部门>县文化旅游委>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城口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43号代表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2-08-09

王浩代表

提出的《关于打造东南部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已收悉。感谢对我县农文旅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回复如下:

农文旅融合是城口最大的发展潜力,坚持以“农”为基础、“文”为灵魂、“旅”为载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进农业、文化和旅游在产业、空间、市场、服务等多维度深度融合,切实把城口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县上依托宜融则融”“因特而融”“择优而融”“能融尽融发展战略,在空间上坚持以点带面,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户、示范点、示范片,带动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深入推动农文旅业态融合发展

  1. 坚持以农促文旅,培育新型农业。大力培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不断丰富农文旅业态。构建“五园一库”产业园体系。选取具备主导特色产业、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整的标准化基地,构建“生态园”“加工园”“科技园”“康养园”“文化园”“文创粮库五园一库全新城口农业产业园体系。搭建三条农文旅特色产业链。结合产业链延展性,突出城口特质,打造农业新六产。搭建城口老腊肉产业链,优化生猪基地布局,建设生猪智慧大数据平台、全链路溯源系统,保障城口老腊肉原料品质,加快升级主题IP产品体系和内外展销体系,围绕赵孝春老腊肉加工厂至修齐镇场镇的任河两岸沿线区域,通过功能分区与主题植入,打造老腊肉主题休闲体验走廊。搭建城口漆艺产业链,以东安、高楠、北屏、河鱼等为重点,培育优质大木生漆,建设种植示范区、科技示范林漆苗繁育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以种供养、以养辅种的+药、漆+草、漆++N种养循环产业模式;通过山神漆器IP导入,开发打造漆器体验基地、漆艺艺术村、漆艺工坊村、漆艺民宿村等体验空间搭建城口茶产业链,鸡鸣、咸宜为重点,标准化示范茶园进行升级,建设智慧茶园、定制化茶园,带动一产提质,实现二产相关加工产品的拓展和纵深,加快建设咸宜、鸡鸣融合示范项目、咸宜香炉坪农文旅融合试点项目、咸宜明月村双桥茶文化工坊等一批茶文旅融合项目。明确八大重点融合产业类型。根植全县“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及生态立体农业产业格局,结合文化内涵、产品可延展性、开发现状及基础设施情况,确立八大重点融合产业类型一是中药材产业,以庙坝、厚坪明中、周溪等重点,开发中药材采摘体验、花卉观光、避暑康养等产品,深入挖掘中药养生文化,打造集养生、养身、养智和养老于一体的康养产品体系。二是山地鸡产业,以河鱼、周庙坝等为核心,用活“鸡”与“蛋”两大主题IP,重点打造美食体验、科普研学、文化休闲、亲子娱乐等业态。三是核桃产业,以高观、修齐、治平等为重点,依托传承千百年的“核桃文玩”文化和“健康食品”的标签,围绕文创艺术及康养食疗进行产业链拓展。四是中蜂产业以岚天、安、龙田等为重点,根据中蜂、蜂巢的形态特征及蜂蜜在文化与健康方面的强大延展性,打造集亲子互动、休闲娱乐、科普研学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空间载体。食用菌产业,以北屏龙田修齐、高楠为重点,“菌菇”元素奇特的外形,天然的符合儿童的观光、游乐需求,打造一批契合儿童和家庭亲子客群观光、游乐、休闲体验项目。老腊肉产业,以修齐岚天、治平、厚坪等为重点,IP思维,有机产品+工坊式生产+观光体验+智慧性运营模式,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结合。冷水产业以蓼子、巴山等为重点将冷水鱼养殖与优质水体资源相结合,围绕鱼IP打造餐饮休闲、垂钓体验、文创开发等相关产品八是茶产业,以鸡鸣、咸宜、庙坝等为重点,用好鸡鸣茶品牌深入挖掘茶文化,纵深茶生产采摘、展销、观光、科技、制作、康养及度假等全产业链体验产品。推进“三谷”品牌引领,提升“大巴山硒谷”品牌影响力,打造“城口香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构建130个以上“三品一标”+富硒生态”农产品牌。
  2. 坚持以文活农旅,丰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大巴山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原乡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康养、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推进文化展示和文创体验进景区。加快对红色文化、原乡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等进行IP开发,把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区、农业产业园,融入服务流程,增强文化内涵。推进农区景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在场域内开办工艺制作工坊,实现生活场景还原和文化场景再现,发展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文化业态。围绕“巴山原乡·生态城口·红色胜地”主题,在农业产业园、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休闲街区、景区、度假区、交通节点等区域,提升和新建一批文化景观、文化墙、文化标牌,形成标识性展示、环境性展示、保护性展示、利用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覆盖全域的文化展示体系。二是加快农创、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大巴山硒谷”“大巴山药谷”品牌建设统领,通过文化创意在“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四个阶段过程的植入,带动农产品升级,开发以老腊肉、蜂蜜、野核桃油为主的城口农创IP系列;立足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土城红军老街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场所,打造一批红色文创产品;依托九重山、亢谷、巴山湖、黄安坝等核心生态资源,设计呈现“大巴山”核心IP;将漆艺、鸡鸣禅茶技艺、钱棍舞等代表性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设计“城口非遗”系列IP产品。加大文创力度,讲好原乡故事、传播原乡声音,培育打造涵盖城口美食、城口特产、城口伴手礼的“城口好礼”文创系列拳头产品。到2025年,全县力争培育研发20种以上高品质文化创意商品。
  3. 坚持以旅兴农文,拓展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的载体作用,细分文旅市场,精细化打造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推动“大巴山森林人家”向“山地田园综合体”升级。一是推进文化场馆农业场景打造旅游产品。以旅游产业功能区、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等形式,不断推动全县重点公共文化空间和村落、场镇、农业产业园区等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将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感知城口文化和原乡气质的核心载体。依托土城红军老街、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等重点文化景区及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配套发展精品民宿、沉浸式体验、商业购物、文化展示等消费业态,依托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街区等资源培育一批研学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具有城口县域特色的“山地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山地农业、秦巴山水、原乡生活为核心依托,以“小组团、生态化、有特色”为战略指引,以农、文、旅资源在空间上的整合和要素在产业链上的融合为着力点,突出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构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乡村建设新格局,以北屏松柏、厚坪龙盘、河鱼两扇门等集群片区,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山地田园综合体,实现“大巴山森林人家”品牌的全面升级。通过“山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保护与利用,传承好传统文明、耕读文明、田园生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全域落实

    (一)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户。以“庭院经济+森林人家”的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户。依托全县乡村旅游和大巴山森林人家发展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发展纳鞋垫、编竹筐等小制作工艺,小瓜果园、小养殖园、小花卉园等小田园生产,酿酒坊、榨油坊、豆腐坊等小作坊买卖,三人锣鼓、火塘等小民俗文化,推动大巴山森林人家多样化、价值化发展,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户,通过精品化改造提升,逐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二)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以“特色产业+园区片区景区的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依托全县“两种两养”优势特色产业局,利用现有的茶叶、中药材、中蜂、采摘园、冷水鱼养殖等基地,重点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北屏乡、坪坝镇等乡镇具备生态采摘果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础,通过拓宽园区建设范围,丰富园区种植类型,引进新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栽培技术教学、营销、物流等一体化的示范园网络,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探索,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厚坪乡已建成龙盘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具备良好的乡村旅游接待基础,同时兼具龙水库和生猪养殖体量大的优势,进一步做强“城口老腊肉”“冷水生态鱼”等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经济效益。高观镇距亢家寨景区及亢谷度假区较近,场镇开阔平坦,依托大巴山生物多样性和核桃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加大农创、文创力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高观打造为亢家寨景区最重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承接点。通过三大核心业态带动,逐步形成“风格各异、优势互补”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三)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以“在地资源+乡镇联动的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统筹全县现有产业、文化等资源布局,分片区发展产业主导型、集聚提升型、景区带动型、文化体验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东部片区以河鱼乡为核心,联动岚天乡等周边乡镇,利用现有的山地鸡养殖、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做活业态,打造产业主导型示范片。南部片区以鸡鸣乡为核心,联动明通镇、咸宜镇等周边乡镇,发动农户积极参与,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采摘、展销,旅游参观、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集聚提升型示范片。西部片区以巴山湖为核心,联动巴山镇等周边乡镇,以“鱼文化”为主题打造集养殖、垂钓、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集聚提升型示范片。西南部片区以九重山为核心,辐射庙坝镇、蓼子乡、周溪乡、双河乡等乡镇,充分发挥九重山立体山水生态资源价值,打造景区带动型示范片。西北部片区以城万红军指挥部、红军村、红三十三军指挥部等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联动县城、高燕镇、双河乡、沿河乡、坪坝镇打造以红色文化教育体验为主的文化体验型示范片。通过片区打造,逐步形成“大项目引领带动,小项目配套补充”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三、打通三乡交通环线问题

    建议将红花梁、家梁两条隧道建设列入城口县十四五交通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治平、厚坪、明中三乡隧道,我委将建议已反馈县交通局,其路段修建和改造需当地政府进行项目申报县交通局。县交通局将结合县上实际重点规划交通线路,目前,一是县上在建交通项目资金缺口大。大部分施工单位因资金未到位,面临停工的可能。二是高速高铁地方资金筹措难度大。城开高速公路建设急需施工电力工程、房屋拆迁等需地方协建资金。渝西高铁马上要启动征地拆迁等工作,也需要配套相应地方资金。下一步,一是全力以赴抓好高速高铁地方协建工作。全力推进城开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度,全力做好渝西高铁项目协调服务及用地管控、征地拆迁等地方协建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二是全力以赴抓好向上项目资金争取。全力争取高速高铁建设地方协建资金及时保障到位。同时将继续做好项目包装策划,主动与市级主管部门沟通,汇报相关工作,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地城口。

    四、治平乡以孝善为主打造花园小镇

    目前治平十里桃景点以冬桃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桃林景观、10栋装配式森林民宿、桃花长廊、童话风车等设施,可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住宿、购物、文创手工多种服务,后期将在森林中打造露营帐篷区,将景点打造成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同时该项目我委已策划包装正在对外招商,引进有实力企业进行打造建设。由于疫情原因对旅游产业影响比较大,投资企业信心不足。后期会加大招商宣传力度,提质增效,着力增加文旅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振从业者对文旅产业投资前景和信心。

    再次感谢您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您继续对我委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此复函已经牟必韬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与我单位联系,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人:李丽

    联系电话:13996609417

    邮政编码:405900


    城口县文化和旅游发委员
    20227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