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2025年生态环境行政检查计划
城口县2025年生态环境行政检查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等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监管对象
(一)机构类对象
1.排污单位类:辖区内涉及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机动车等移动污染源,危险废物等污染源贮存、运输、经营、处置单位等。
2.第三方服务机构类:辖区内委托环境监(检)测机构,环评编制机构,环保竣工验收服务机构,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服务机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机构等。
3.核技术利用单位:辖区内涉及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
(二)非机构类对象
1.场地场所:城口县水寨子及土堡寨2个国控、市控站点,出入境水质断面,27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高燕电解金属锰渣场,177个入河排污口,大巴山自然保护地等环境敏感点。
2.项目工程: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污染治理项目等。
二、行政检查类别和内容
(一)日常检查
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检查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随机抽查形式,对水、地下水、大气、噪声、土壤、环境风险等领域重点排污(监管)单位开展现场检查。在对同一监管对象实施“双随机”抽查时,应当一并检查该监管对象涉及的所有检查内容。检查内容涉及其他相关部门职责的,应当邀请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检查,防止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重点检查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排污许可制度落实及证后执行情况、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情况、碳排放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情况、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管理情况、化学品环境管理情况、企业自行监测开展情况、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及环评单位报告(数据)质量、建设项目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情况、环境安全隐患情况等。
(二)专项检查
1.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监督。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重中之重,紧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警等重点时段,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内容包括:水质异常的饮用水水源地、国(市)控及出入境水质断面以及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入河排污口,依法查处弄虚作假、偷排偷放、超标超总量排放、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未批先建、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停限产措施等违法行为。
2.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围绕岁末年初、高温汛期、重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等节点,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重点检查内容包括:辖区内化工园区(企业)、饮用水水源地、重点监管的入河排污口、涉危险废物企业、页岩气企业、加油加气站、渣场尾矿库、放辐射安全等重点。
(三)事件核查
以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违法犯罪、大气环境污染、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高中考期间噪声扰民等为重点,强化对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数据监测等问题线索的核查处理,依法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线索来源主要包括:
1.投诉举报。包括:群众投诉举报、信访,有奖举报等。
2.转办交办。一是中央和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媒体曝光、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整改,以及中央和市级生态环保督察期间群众信访投诉件办理情况、暗访检查等。二是上级或相关部门转办、交办。三是生态环境部和市级强化监督帮扶、涉气问题推送、涉气信访投诉、“绿盾”行动等发现问题。
3.数据监测。包括:国家涉气在线平台推送超标企业,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智慧执法、污染源自动监控及相关部门系统或应用筛查交办线索,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用电排放异常线索,高值区污染预警线索等。
4.即时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即时开展检查:
(一)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二)发现重大环境风险隐患或者需要核实信息;
(三)应企业申请实施行政检查;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紧急情形。
三、行政检查频次
以“执法+信用”为核心,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检查,严格控制现场检查,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
(一)环保诚信企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纳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的企业。原则上采取非现场方式开展检查。
(二)环保良好企业。每年检查不超过1次。
(三)重点监管和特殊监管对象、环保警示企业。每半年检查不超过1次。
(四)环保不良企业。每季度检查不超过1次。
四、工作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严格按照计划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局属相关科室积极配合执法支队开展专项检查,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工作联动。一是加强部门间、区域间联动,强化监管执法协同,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检查频次,助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深化共治共建联动格局,推动执法司法贯通协调,持续提升法律实施效能。
(三)规范检查程序。执法人员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制作检查笔录或音像记录,通过数字应用实现检查行为全过程记录、告知检查结果,由检查对象签字确认。要坚决做到“五个严禁”、“八个不得”,坚决防止随意执法、粗暴执法、选择执法、逐利执法、任性执法。
(四)注重审慎包容。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强化“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考量、事后引导整改”全过程执法服务,依法实施轻微免罚、首违免罚、免除加处罚款、同意缓缴罚款等措施,给予企业容错改正空间。
(五)强化科技赋能。执法人员要熟练使用“执法+监督”数字应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加强自动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装备使用,精准发现、锁定问题,精准锁定对象、范围,避免简单粗放治理,减少无差别、拉网式排查,推动行政检查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检查”转变、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