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部门>县教委>政务公开>基层政务公开>义务教育领域>教育概况>重要政策执行情况

[ 索引号 ]11500229762655919B/2021-00035 [ 发文字号 ] [ 发布机构 ]城口县教育委员会 [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 成文日期 ]2021-04-09 [ 发布日期 ]2021-04-09 [ 体裁分类 ]其他

城口县教育委员会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自查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县情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幅员面积3292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3个乡镇,31个社区173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25.15万,常住人口18.44万。城口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有重庆的井冈山之称。城口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处于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被誉为“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之称。城口是大山区、大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城口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五大攻坚战”和“七项战略行动计划”,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好发展。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8亿元,同比增长4.8%,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6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32元和9458元,10 个贫困村、1275 户4556 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2.77%。

(二)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5所、小学41所、单设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2所、高完中2所、特殊教育1所、职业教育1所、教学点69个、教师进修校1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对象50所,其中:小学43所(含九年一贯制的小学部,不含特殊教育学校)、初中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完中的初中部)。近年来,我县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基础上,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结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助推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2018年11月,城口县接受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二、自查达标情况

(一)办学基本标准核心指标达标情况。自评得分95.5分,具体情况是:

1.师资建设(30分),自评30分。一是师生比。达标小学43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100%。二是学历提高。达标小学43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100%。三是岗位结构。小学43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97.67%、100%。

2.校舍场地(25分),自评20.5分。一是生均校地。达标小学33所、初中8所,达标率分别为76.74%、88.89%。按照标准,扣减3.5分。取得国土证情况达标。二是生均校舍。达标小学41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95.34%、100%。取得房产证情况达标。三是生均体育场馆。达标小学39所、初中8所,达标率分别为90.70%、88.89%,按照标准,扣减1分。

3.功能室建设(33分),自评33分。一是实验室建设。达标小学43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100%。小学、初中实验开出率达标。二是六大功能室建设。达标小学42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97.67%、100%。小学、初中六大功能室使用率达标。三是图书室建设。中小学全部达标。生均图书小学23.19册、初中28.38册。小学、初中图书借阅率达标,均使用市上数字图书资源。四是生均设备值。中小学全部达标,生均教学设备值小学1844元、初中1528元。

4.信息技术设备(12分),自评12分。一是校园网建设。中小学全部达到100%。二是多媒体设备配备。达标小学43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100%。三是计算机台数。达标小学43所、初中9所,达标率分别为100%。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14.9台、初中9.8台。

(二)政府推进均衡发展状况指标达标情况。自评得分94.5分,无加分,无一票否决情况,具体情况是:

1. 入学机会(10分),自评8分。一是关爱机制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100%,并纳入财政保障体系,留守儿童入学率和关爱面达100%,贫困儿童入学率和关爱面达100%。二是招生制度方面。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标,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全部分配到县域初中,划片招生入学比例为100%。三是办学规模方面。中小学规模超30个班的学校3所,办学规模符合规定学校比例为94.23%;标准班额比例64.17%,按照标准扣1分;56人及以上大班额96个,大班额比例14.37%,按照标准扣1分。

2. 教育投入(27分),自评27分。一是财政拨款情况方面。2016 -2018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比上年增长比例分别为11.41%、13.59%、6.1%;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比例分别为6.57%、9.06%、5.69%;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分别为10522.27元、10971.2元、12694.46元,初中分别为11567.33元、12515.38元、14737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分别为3801.9元、3844.98元、3868.86元,初中分别为3884.75元、3896.89元、4112.01元;二是多渠道筹资方面。近三年,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足额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

3. 队伍建设(23分),自评21.5分。一是教师待遇方面。按时足额考核发放教师绩效工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补贴定标发放,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贴300-1000,乡镇补贴200-300;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每年按规划有序推进。二是教师配备方面。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科劳信学科专职教师配备存在结构性缺员,有三科不达标,自查扣1.5分。根据编制标准教师配备率达100%。小学、初中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达标。三是培训交流方面。校级干部、专任教师交流达标。教师培训机构健全,教师集中培训比例达标,平均培训80学时以上,城乡校长、教师培训基本均等。

4. 体制机制(22分),自评20分。一是规划布局方面。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和《薄弱学校改造和村点校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有序实施。“城镇新区开发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步”,同步建设不达标,自查扣2分。二是体制制度方面。学校干部、教师及经费管理符合《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规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适时召开教育专题会,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教育督导机制建设符合要求,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建设,“县级教育督导机构、教育督导责任区、学校督导工作室”三级教育督导网络健全。教研机构设置合理,教科研工作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落实。

5. 质量管理(18分),自评18分。一是教育管理方面。学校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课时,义务教育阶段未设重点校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基本遏制,落实“减负提质规定”,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二是教育质量方面。全县小学、初中的巩固率、体质健康及格率、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均达标,认真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三)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状况。通过对“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进行测算,我县综合均衡状况差异系数,自查情况为小学0.418、初中0.159,达到了教育部的规定要求。

(四)公众满意度。2018年7月重庆市综合督导评估时,网络测评公众满意度为86.11%。

三、主要做法

(一)突出发展定位,坚持“三个优先”。一是组织保障优先。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县人大和县政协定期评议、调研教育工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市管领导干部和县属部门联系学校制度,联系领导和部门入校调研每年4次以上、解决学校实际困难每年2个以上。将学校建设纳入政府重点民生实事,由县领导任指挥长强力推进,将教育项目纳入城市建设攻坚战重要内容,实行现场办公、并联审批,加快建设进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内容,促进齐抓共管、多方联动,形成县委县政府全方位服务、教育系统全身心投入、社会各界全过程助力的教育发展良好格局。二是政策保障优先。始终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局中,制定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时先行规划教育,配套出台重大项目实施清单时先行确立教育项目。出台《城口县教育(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城口县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城口县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城口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投入保障优先。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把教育经费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法定投入逐年只增不减,2012至2018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4.91亿元,教育经费占GDP每年达10%以上,2018年教育事业经费投入7.15亿元,同比增长23.4%。

(二)突出硬件均衡,推进“三大工程”。坚持以满足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推进学校布局优化工程。按照“县城扩容、城郊布点、乡镇配套、村社缩面”的布局思路,4年规划新建学校10所(含迁建2所),改扩建学校40所,新增学位7800个。二是推进城镇学校扩容工程。全力推进城口县实验中学建设、实验小学南校区还建、实验小学北校区改扩建、复兴小学改扩建、木瓜坝小学新建、修齐一小迁建、坪坝小学迁建等教育重点工程7个,预算投资6.58亿元。实验中学已建成并投用招生。三是推进中小学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工程。全力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学校食堂建设、运动场地塑化、教育装备配备等建设项目,改造校舍及用房25万余平方米、运动场14万余平方米,建成塑胶运动场31片、实验室79间、六大功能室321间、村小综合活动室70间。投入教育装备配备资金5700余万元,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197套、学生计算机2980台,实现“校园网、光纤网络、数字资源”三个全覆盖。

(三)突出师资均衡,完善“三项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核心要素是师资。一是完善教师配备机制。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测算学校教师编制,每年进行两次公开招录,近4年招录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433名。建立紧缺学科教师和全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教师交流和“送教”制度,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缺员和乡村师资不足问题。建立紧缺人才引进回流“绿色通道”,引进教育紧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3名,教师12名。二是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国培抓示范、市培抓引领、县培抓普及、校培抓常态”的教师培训体系,成功申报纳入国培计划项目县,建立教师培训大数据,足额配套师培经费,年均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培训面100%。全面推进教师“读书修身行动”,举办读书沙龙,开设校长论坛。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带头人、教研团队培养,培养市级骨干教师47名。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培育市级名校长2名、市级名师5名。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各级各类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师德考核评价体系,纳入个人和学校考核重要内容,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和“城口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三是完善待遇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按照300~1000元不等的标准兑现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同时享受200~300元的乡镇工作补助政策。设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补贴,投入120余万元,实施“励耕计划”和“润雨计划”,惠及教师120余名。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建成教师周转房518套,积极改善教师生活工作条件,教师待遇全面保障并逐年提高。

(四)突出质量均衡,深化“三项改革”。出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努力办有质量的教育。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实施《城口县“学本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构建“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县域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积极打造生本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建立11个教研共同体,开发导学单20科次,完成4轮教师全员培训,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开。二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借助鲁渝东西扶贫协作和重庆市区县结对帮扶契机,牵手县外23所优质学校与县内所有学校结对共进,打造义务教育升级版;引入重庆师范大学合作举办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引领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三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教育体系,加强德育、美育、体育和艺术教育,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教育督导体系,成立4个责任督导片区,常态化开展教育督导,建立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多角度评价教师、多维度评价学校。咸宜小学的书法特色、复兴小学的艺术特色、治平小学的足球特色、鸡鸣小学的茶心文化、高望中学的励志教育等在全县乃至全市已有一定影响力,成为百姓认可的好学校。

(五)突出教育公平,保障“三项民生”。一是精准落实教育资助。建立“普惠+特惠”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县财政每年配套资金800万元,将国家普惠政策未覆盖到的贫困学生纳入县级特惠资助范围,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3年落实各类教育资助6600余万元,惠及学生11万人次。二是严格控制辍学失学。全面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控辍保学责任,因地因人施策,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三残”儿童关爱政策,保障其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建好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辅以“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完整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自2012年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累计投入膳食资金1.3亿余元,惠及学生21万人次。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纳入营养改善计划范围,县财政全额保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和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

四、关于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关于“城区学校学位紧张,存在大规模学校。有2所学校超过2000人”的整改情况。

一是改扩建实验小学北校区;二是还建实验小学南校区,新增学位1350个;三是新建木瓜坝小学,新增学位810个;四是2019年在城区规划新建1所中学,新增学位3000个。通过以上四条措施着力化解城区挤、大校额问题。

(二)关于“存在大班额。有150个小学班级超过45人,占比27.1%,其中有54个班级超过55人,小学最大班额69人。城口县实验小学平均班额有61人。有110个初中班级超过50人,占比59.4%;其中有20个班级超过60人,初中最大班额65人”的整改情况。

一是制定了城口县消除“大班额”专项工作计划;二是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政策控制规模,化解大班额;三是改扩建实验小学北校区和复兴小学、新建木瓜坝小学、还建实验小学南校区,化解城区小学大班额;四是在县城新建1所中学,化解城区初中大班额问题;五是新建修齐一小,并将原修齐一小校舍场地交于修齐中学使用,化解修齐一小和修齐中学大班额问题;六是迁建坪坝小学,化解坪坝小学大班额问题;七是改扩建其他乡镇学校,化解大班额。

(三)关于“有12所小学、1所初中占地面积不足,共缺8.5万平方米。实验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仅有3.9平方米。有2所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不足,共缺7593平方米。有5所小学、1所初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共缺2.1万平方米。小学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差异系数过大,为0.916。明通中心小学生均体育运动场地仅有2.3平方米”的整改情况。

一是制定了《城口县中小学及幼儿园优质均衡布局规划(2018—2025)》,坚持“县城增量、城郊布点、乡镇配套、村社缩面”的布局思路,按照人口走势、生源实际,合理布局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二是改扩建实验小学北校区和还建南校区、改扩建复兴小学、新建木瓜坝小学、规划新建1所中学,新增校地113043平方米,新增校舍98001平方米,新增运动场地33500平方米,化解城区学校校舍场地不足的问题;三是迁建坪坝小学、修齐一小,迁建后修齐一小的校地校舍划给修齐中学使用,新增校地50487平方米,新增校舍46180平方米,新增运动场地15000平方米,化解坪坝小学、修齐一小和修齐中学校舍场地不足的问题;四是改扩建蓼子一小、明通小学、沿河小学等乡镇学校,化解校舍场地不足的问题。

(四)关于“有2所小学功能室不足,缺音乐、美术、科学功能室共3间,实验室1间。有2所小学教育仪器设备配备未达到市定标准。部分学校教学仪器和计算机使用率不足”的整改情况。

一是为明通完小配备了实验室1间、六大功能室6间,化解明通完小功能室不足的问题;二是为修齐二小新建幼儿园,将原来学前教育挤占义务教育的用房腾出后,采购配备功能室设施设备,化解修齐二小功能室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功能室及信息技术管理和运用,充分发挥设施设备辅助教育教学的作用。

(五)关于“部分学科教师不足,全县缺音乐教师12人、美术教师5人、体育教师15人、心理健康教师28人,共计60人”的整改情况。

一是建立长效补充机制,每年通过公开招聘,补充一定数量的艺体、心理健康教师;二是以全科教师培养作为主渠道,每年在选岗时优先保障艺体和心理健康教师紧缺的学校;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讲师团成员,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六)关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力度还不够。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城区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机制不够健全,未能有效激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整改情况。

一是大力实施领雁工程,确定10所中小学作为第三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学校;二是落实学区制管理,推行捆绑发展、集团化办学,乡镇中心小学管理辖区内村级小学;三是加强教研共同体建设,推进互助共进发展,成立9个教研共同体,如城区实验小学和农村东安小学、庙坝二小、左岚二小建立教研共同体,明确制定教研共同体具体工作要求,督促切实开展有效的教育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城镇学校的优势资源;四是制定出台《城口县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为教师的交流作制度上的保障,对县城到农村交流的,每人每学年补助经费2万元,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五是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村教师从教荣誉证书发放等制度,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岗位吸引能力和农村教师幸福感;六是在高级以上职称评定、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上与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挂钩,推动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

(七)关于“个别学校校园周边环境待改善。有1所学校周边有作坊式酒厂,气味大,影响学校的空气卫生”的整改情况。

一是城口县教委会同县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等部门及乡镇(街道),联合对各学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二是针对明通完小周边“有作坊式酒厂,气味大,影响学校的空气卫生”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已经责令进行整改。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城口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向更为均衡、更加优质、更有质量迈进。

(一)更加注重优先发展,保障教育投入。落实《城口县中小学及幼儿园优质均衡布局规划(2018—2025)》《大巴山腹地教育强县行动计划(2018—2022)》,践行“红色城口·多彩教育”的区域发展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财政拨款严格落实“一个比例” “两个只增不减”,畅通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二)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切实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着力解决 “城镇挤、乡村弱、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加大城区学校扩容,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功能室及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配、管、用。积极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重庆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更加注重教育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三)更加注重精细管理,提升发展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治理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打造山清水秀、整洁优美、文化彰显的教育生态。聚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细化改革方案,深入推进教育人事、教育管理、教育督导、招生制度、新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快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质上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办学格局。开展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学校联盟、学区化管理等多种联盟办学模式,努力缩小县域内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强安全稳定监管工作,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城口县教育委员会        

2019年10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